第34章 暗流与砥柱
关灯
小
中
大
万历六年的初夏,伴随着蝉鸣初起,两条伸出徐州的钢铁巨龙,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啃噬着原野与山川。
路基一日日增高、延长,如同大地上新生的、坚不可摧的脉络。
然而,在这宏大建设的表象之下,潜藏的暗流也开始裹挟着泥沙,试图冲刷这新生的根基。
徐州,铁路总局签押房。
烛火摇曳,已是深夜。
林昭并未穿着官袍,只一身玄色直裰,伏案于堆积如山的文牍之间。
他手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浓茶,眉头微锁,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份文书。
这些并非全是歌功颂德的捷报。
有北线荆山桥工地呈报,言称桥基开挖至预置深度后,仍见流沙,地基承载力存疑;有南线淮安段诉苦,言夏季雨水较往年更频,新筑路基虽经夯实,仍有数处出现轻微沉降滑移;有护路营密报,鱼台县那位致仕的周御史,非但未因都察院的申饬而收敛,反而串联周边数县士绅,联名上书,弹劾铁路“毁田迁坟,虐民扰土,有伤陛下仁德”;更有从京城通过陈文烛渠道辗转传来的消息,漕运总督衙门几位属官,近日在酒宴间“忧心”铁路劳民伤财,恐动摇国本…… 一桩桩,一件件,如同无数细小的绳索,从四面八方缠绕而来,虽不致命,却足以迟滞脚步,分散精力。
林昭放下笔,揉了揉眉心。
他深知,这才是真实的开拓。
雄心壮志,从来不是在鲜花与掌声中实现,而是在泥泞、阻力与算计中,一寸寸艰难前行。
“大人,李匠头和王匠头在外求见。
”亲随在门外低声禀报。
“让他们进来。
” 李老蔫和王铁臂一前一后走了进来。
两人身上都带着浓重的尘土与汗水气息,脸色疲惫,但眼神却依旧灼亮。
“东家,”李老蔫率先开口,依旧沿用着旧时称呼,透着亲近,“荆山桥那流沙层,俺们试了几种法子,打深木桩、抛填大石,效果都不甚好。
俺和几个老伙计商议,想着是不是能用……用您之前提过的‘水泥’?混合砂石,浇灌成整体基础,或可根治。
” 林昭眼中闪过一丝赞许。
李老蔫早已非当年那个因循守旧的老匠头,数年的历练,尤其是在林昭有意无意的现代工程思维熏陶下,他已能主动思考,提出建设性方案。
“水泥试验场那边,进展如何?”林昭问向王铁臂。
水泥的研发,是林昭布局的另一枚暗棋,由王铁臂负责督建试验窑,试图复现现代硅酸盐水泥的雏形。
“回东家,”王铁臂声若洪钟,“按您给的方子,试烧了几窑,出来的‘胶泥’比三合土强得多,凝结后硬如石头,只是成本颇高,产量也有限。
” “无妨。
”林昭决断道,“调拨试验场库存水泥,优先供应荆山桥关键桥基。
告诉窑上,扩大生产,不惜成本。
此桥若成,便是活招牌,日后铁路桥梁,乃至水利边防,皆有大用。
” “是!”李老蔫精神一振。
“王铁臂,南线路基沉降,你如何看?”林昭转向另一员大将。
“东家,俺觉着,光是夯实和排水沟还不够。
”王铁臂粗声粗气道,“低洼地段,地基太软,光靠石碾子压,遇上连绵雨,难免下陷。
俺想着,是不是能在软土里打进更密的‘地钉’(木桩),或者铺上层层竹篾、荆条编的‘地筋网’,再覆土夯实,增加整体性?” 这是源于传统河工堤坝的智慧,被王铁臂
路基一日日增高、延长,如同大地上新生的、坚不可摧的脉络。
然而,在这宏大建设的表象之下,潜藏的暗流也开始裹挟着泥沙,试图冲刷这新生的根基。
徐州,铁路总局签押房。
烛火摇曳,已是深夜。
林昭并未穿着官袍,只一身玄色直裰,伏案于堆积如山的文牍之间。
他手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浓茶,眉头微锁,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份文书。
这些并非全是歌功颂德的捷报。
有北线荆山桥工地呈报,言称桥基开挖至预置深度后,仍见流沙,地基承载力存疑;有南线淮安段诉苦,言夏季雨水较往年更频,新筑路基虽经夯实,仍有数处出现轻微沉降滑移;有护路营密报,鱼台县那位致仕的周御史,非但未因都察院的申饬而收敛,反而串联周边数县士绅,联名上书,弹劾铁路“毁田迁坟,虐民扰土,有伤陛下仁德”;更有从京城通过陈文烛渠道辗转传来的消息,漕运总督衙门几位属官,近日在酒宴间“忧心”铁路劳民伤财,恐动摇国本…… 一桩桩,一件件,如同无数细小的绳索,从四面八方缠绕而来,虽不致命,却足以迟滞脚步,分散精力。
林昭放下笔,揉了揉眉心。
他深知,这才是真实的开拓。
雄心壮志,从来不是在鲜花与掌声中实现,而是在泥泞、阻力与算计中,一寸寸艰难前行。
“大人,李匠头和王匠头在外求见。
”亲随在门外低声禀报。
“让他们进来。
” 李老蔫和王铁臂一前一后走了进来。
两人身上都带着浓重的尘土与汗水气息,脸色疲惫,但眼神却依旧灼亮。
“东家,”李老蔫率先开口,依旧沿用着旧时称呼,透着亲近,“荆山桥那流沙层,俺们试了几种法子,打深木桩、抛填大石,效果都不甚好。
俺和几个老伙计商议,想着是不是能用……用您之前提过的‘水泥’?混合砂石,浇灌成整体基础,或可根治。
” 林昭眼中闪过一丝赞许。
李老蔫早已非当年那个因循守旧的老匠头,数年的历练,尤其是在林昭有意无意的现代工程思维熏陶下,他已能主动思考,提出建设性方案。
“水泥试验场那边,进展如何?”林昭问向王铁臂。
水泥的研发,是林昭布局的另一枚暗棋,由王铁臂负责督建试验窑,试图复现现代硅酸盐水泥的雏形。
“回东家,”王铁臂声若洪钟,“按您给的方子,试烧了几窑,出来的‘胶泥’比三合土强得多,凝结后硬如石头,只是成本颇高,产量也有限。
” “无妨。
”林昭决断道,“调拨试验场库存水泥,优先供应荆山桥关键桥基。
告诉窑上,扩大生产,不惜成本。
此桥若成,便是活招牌,日后铁路桥梁,乃至水利边防,皆有大用。
” “是!”李老蔫精神一振。
“王铁臂,南线路基沉降,你如何看?”林昭转向另一员大将。
“东家,俺觉着,光是夯实和排水沟还不够。
”王铁臂粗声粗气道,“低洼地段,地基太软,光靠石碾子压,遇上连绵雨,难免下陷。
俺想着,是不是能在软土里打进更密的‘地钉’(木桩),或者铺上层层竹篾、荆条编的‘地筋网’,再覆土夯实,增加整体性?” 这是源于传统河工堤坝的智慧,被王铁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