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泰山压顶,螳臂当车

关灯
第二天紫禁城的晨光刚漫过奉天殿的鸱吻,檐角的铜铃还没来得及摇晃,头顶的天幕就“轰”地亮起,白光穿透晨雾,在青砖地上投下大片流动的光斑。

    殿内君臣早已按捺不住——昨天刚见识了中生代三巨头的厉害,今天终于要看到建文帝的围剿部署,朱元璋攥着龙椅扶手的指节泛白,后宫之中马皇后的手也不自觉握紧,徐妙云作在王妃队列里,手心早已攥出了汗。

     徐达站在武将班首,朱棣站在亲王队列之中,眼底的凝重却怎么也藏不住。

    他知道,天幕接下来要讲的,是自己靖难之路最凶险的开局——北平周围刚扫清,朝廷的大军就该到了。

     天幕的白光渐稳,一行行墨色字迹如流水般铺开,先勾勒出朱棣拿下北平后的扩张态势,看得殿中众人忍不住点头: 【朱棣掌控北平城后,没给朝廷反应的时间,立即派张玉、徐安等分兵出击。

    通州守将房胜本就是燕王旧部,见朱棣举旗,直接开城归附;蓟州守将马宣试图抵抗,被张玉率军一鼓作气攻破城池,马宣战死;遵化、密云的守军更干脆,听说居庸关、怀来已破,不等燕军抵达,就主动派人送降书;永平府(今河北卢龙)守将郭亮,早年曾跟随朱棣北征蒙古,接到朱棣的檄文后,连夜诛杀城内的建文亲信,带着府印来投。

    】 【短短半个月,朱棣就完全扫清北平外围,控制区域东起永平、西至居庸关、南抵通州、北达密云,涵盖北平府全部及河北中北部大部分区域。

    麾下兵力也从最初的北平守军,扩充到五万左右——这五万兵马中,既有原燕王护卫的精锐,也有归附的卫所士兵,还有从塞外招募的蒙古骑兵。

    不过,扣除通州、蓟州、居庸关等要地的驻防兵力,能随时调动的机动兵力,只有三万到四万之间。

    】 “好快的速度!”徐达率先抚掌赞叹,“棣儿这小子,打顺风仗的本事一点不输咱!半个月扫清外围,还扩军到五万,这效率,当年咱打陈友谅都没这么快!” 傅友德也点头附和:“没错,通州、蓟州这些地方,都是北平的门户,拿下这些地方,北平就成了铁板一块。

    而且还能从塞外招蒙古骑兵,这心思够活络的。

    ” 朱元璋看着天幕,脸上露出几分欣慰,可转瞬又皱起眉:“五万兵马,机动的才三四万……还是太少了。

    允炆那孩子手里,可是有整个大明的资源。

    ” 朱棣听到“机动兵力三四万”,心里也泛起一丝紧张——他知道自己的兵力不多,可没想到具体数字这么少。

    他偷偷看了一眼徐妙云,见妻子正担忧地望着自己,便悄悄朝她递了个安心的眼神。

     天幕的字迹突然转成暗红色,像是染了兵戈之气,气氛瞬间凝重起来,殿中众人都屏住了呼吸: 【南京的建文朝廷,接到北平失守的消息后,起初还乱了阵脚,可很快就稳住了——毕竟,建文帝手里握着朱元璋留下的“世界级资源”。

    一道道军令如雪片般从应天府发出,调动全国兵马,目标只有一个:围剿朱棣!】 【第一路,是来自大宁的兵马。

    辽王朱植、宁王朱权麾下的精锐骑兵,在西北名将刘真的指挥下,向遵化发起进攻——大宁的骑兵本就是大明北疆的精锐,再加上刘真这种常年跟北元打交道的老将,这一路的目的很明确:切断朱棣与塞外的联系,不让他从塞外获得援军和粮草。

    】 【第二路,是辽东总兵杨文的部队。

    杨文没亲自出兵,而是派了副手吴高,率领五千辽东骑兵,向山海关增援——吴高是出了名的“智将”,最擅长防守和偷袭,他这一路的任务,是守住山海关,防止朱棣向东突围,同时策应刘真的大宁兵马。

    】 【最狠的是第三路,也是朝廷的主力——从开封向北开拔的“征燕大军”。

    这支部队由长兴侯耿炳文挂帅,任征虏大将军;洪武朝一流猛将、镇远侯顾成担任左军都督;麾下足足有十三万精兵,对外却号称三十万,目标直指北平。

    】 【这十三万兵马,可不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——其中三万是耿炳文的老部下,都是跟着他守过长安州、打过硬仗的老兵;两万是顾成的家底子,刚从云南平叛回来,战斗力极强;剩下的八万,也都是从河南、山东卫所抽调的精锐,披甲率高达七成,这在历代王朝中都是顶尖水平。

    】 【更要命的是,耿炳文还没到,前锋就先杀到了——潘忠、杨松率领九千精骑,抵达雄县(今河北雄县),这九千人光是战马就有一万多匹,全是能奔善跑的蒙古马,机动性极强;莫州(今河北任丘)的守军也有一万余人,与潘忠、杨松形成犄角之势;瞿能的部将徐凯,更是率领两万兵马驻守河间,与莫州守军遥相呼应。

    】 【这几路兵马加起来,光是战兵就有十六七万,再加上辅兵、民夫,总人数超过三十万。

    他们像一张大网,从东、南、北三个方向,朝朱棣那区区三万多机动兵力扑来——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这根本不是“围剿”,这是“碾杀”。

    】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“十六七万战兵?!”朱元璋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来,手里的朱笔“啪”地掉在御案上,“咱当年打鄱阳湖,也才凑了二十万兵!允炆这孩子,居然能这么快集结十六七万战兵,还有这么多战马……咱的大明,那个时候果然是当世最强的帝国!” 马皇后也惊讶地捂住嘴:“这么多兵马……棣儿才三万机动兵力,怎么可能打得过啊?” 徐达皱着眉,手指在身前轻轻比划:“雄县的潘忠、杨松,莫州的守军,河间的徐凯,再加上耿炳文的十三万主力……这是把北平围死了啊!东有吴高守山海关,北有刘真的大宁兵马,南有耿炳文主力,殿下连突围的地方都没有。

    ” 傅友德也叹了口气:“十三万精兵,披甲率七成,还有老顾这种猛将……别说只有三万机动兵力,就算再给三万,也很难赢。

    ” 朱棣站在一旁,脸色瞬间变得苍白。

    他知道朝廷会派大军来,可没想到会这么多——十六七万战兵,是自己机动兵力的五倍还多,而且全是精锐。

    他攥紧拳头,指甲几乎嵌进肉里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这仗,怎么打? 就在众人震惊于朝廷兵力时,天幕突然跳出一段“辟谣”文字,看得殿中文臣脸红,武将们则哈哈大笑: 【这里必须澄清一个野史谣言——很多后世文人说,建文帝曾下旨“不许伤害朱棣”,还说“勿使朕有杀叔之名”。

    这完全是胡扯!】 【首先,双方兵力加起来十六七万,光是列阵就需要方圆十里的地方,士兵们在战场上杀红了眼,连身边的战友都可能误伤,怎么可能特意“不伤害某一个人”?其次,明军有严格的指挥体系,军令都是“擒贼先擒王”“格杀勿论”,哪有“不许伤害敌军主帅”的道理?最后,记载这个谣言的作者,出生在万历年间,距离靖难之役已经近两百年,他连建文朝的史料都没见过,纯粹是为了迎合文人“仁君”幻想,瞎编乱造的无脑意淫。

    】 “哈哈哈!说得好!”蓝玉第一个笑出声,“什么‘不许伤害朱棣’?这酸儒编瞎话也不看看场合!战场上刀枪无眼,别说杀叔了,就是亲爹都可能认错!” 王弼也跟着笑:“就是!当年咱跟陈友谅打仗,谁管你是谁?只要是敌人,上去就砍!要是真有这军令,士兵们还怎么打仗?” 李善长、刘伯温等文臣,听到“文人无脑意淫”,脸都红到了脖子根。

    李善长咳嗽两声,小声道:“这……这确实是有些文人瞎编,咱们可没这么想。

    ” 朱元璋也笑着道:“咱就说嘛,允炆那孩子虽然仁厚,可也不会这么糊涂。

    战场上要是真下这种军令,那不是让士兵们束手束脚吗?这谣言,亏那些酸儒想得出来!” 朱棣听到这话,心里反而松了口气——他一直担心,要是建文帝真下了这种军令,自己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。

    现在看来,这只是谣言,战场上大家凭本事说话,谁也不会手下留情。

     天幕的字迹暂时停了下来,朱元璋坐在龙椅上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,眼神里满是复杂。

     他先是欣慰——天幕里说“大明是当世最强的帝国”“能迅速集结十三万战兵,披甲率历代最高”,这说明自己几十年的治理没白费,大明确实强大了。

    他想起自己当年起兵时,连饭都吃不饱,现在的大明,却能轻易拿出这么多兵力和物资,心里满是自豪。

     可转念一想,他又心疼起来——这是内战啊!是自家人打自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