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肃清李贼,北平解围
关灯
小
中
大
殿中,眉头拧成一团。
他看着朱元璋眼中的忌惮,又看了看站在武将班首、身姿挺拔的朱棣,心里像被两股力量拉扯——作为朱棣的岳父,他欣慰于朱棣的成长,大明能有这样一位擅长统兵的皇子,将来对抗蒙古、守护边疆便多了几分底气;可作为臣子,他又害怕这份“能”会变成威胁皇权的利刃,毕竟陛下的猜忌心,他比谁都清楚。
“陛下,”徐达斟酌着开口,“燕王殿下的统兵之才,确实罕见。
可他如今尚无反心,去北平就藩,或许能成为大明的北疆屏障。
若强行留在京师,反而会让他心生不满,适得其反。
” “屏障?”朱元璋冷笑一声,手指重重敲击御案,“在天幕上他有八万精锐就可以纵横天下,咱要是再给他北平的地盘,或许用不了几年,他就能拉起二十万大军!到时候,他要是想反,谁能挡得住?你吗?还是傅友德?还是保儿?亦或是其他的淮西将领?” 傅友德连忙躬身:“陛下,臣等自然忠于大明,可燕王殿下的威望,在军中已隐隐有超越臣等之势。
若是真到了那一步,臣等……臣等也无把握。
” 殿内的武将们纷纷低下头,没人敢接话。
他们心里都清楚,朱棣在军中的威望,早已不是普通藩王能比——他身先士卒,体恤下属,打胜仗从不独吞功劳,连蓝玉这样桀骜不驯的将领,都愿意对他心服口服。
若是将来朱棣真的起兵,军中愿意跟着他的人,恐怕不在少数。
文臣们更是吓得大气不敢喘。
李善长捋着花白的胡子,眼神里满是惊惧——他之前还觉得太子朱标仁厚,能稳坐储君之位,可现在看来,朱棣就是一把藏在暗处的刀,随时可能斩断太子的根基。
刘伯温悄悄抬头,看了一眼朱标苍白的脸,又迅速低下头,心里暗叹:天家无亲情,这储位之争,怕是要血流成河了。
朱标站在殿中,浑身冰凉。
他看着天幕上朱棣在郑村坝战场上指挥若定的样子,又看了看殿内武将们对朱棣的敬畏,心里的恐惧像藤蔓一样疯狂生长。
他一直以为,自己是父皇钦定的储君,只要仁厚待民、团结朝臣,就能顺利继位。
可现在他才明白,在绝对的实力和威望面前,“嫡长子”的身份,“仁厚”的名声,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
朱棣的八万大军,能以少胜多打败李景隆的三十万中央军;朱棣的威望,能让大宁将领临阵倒戈,让北平士兵拼死守城。
而他自己呢?除了父皇的偏爱和文臣的支持,他手里没有一兵一卒,没有半点军功。
将来父皇百年之后,他凭什么压制住这样一个手握重兵、威望滔天的弟弟? 朱标悄悄看向朱棣,正好对上朱棣的目光。
朱棣的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恭敬,反而多了一丝他从未见过的锐利和野心——那是对权力的渴望,是对储位的觊觎。
朱标猛地收回目光,手心全是冷汗,心里的杀意越来越浓:必须想办法除掉朱棣,否则,自己的储位,甚至性命,都难保。
可他又不敢轻举妄动——朱棣现在深得武将支持,又有父皇的忌惮(父皇虽忌惮朱棣,却也舍不得杀他这个有本事的儿子),若是贸然动手,不仅会惹得父皇不满,还会逼反朱棣,到时候,自己恐怕连太子之位都保不住。
朱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脸色越来越难看。
马皇后看在眼里,心里暗暗叹气,却也无能为力——这是朱家的皇权之争,她一个妇人,根本插不上手。
朱棣站在亲王班首,将朱元璋的忌惮、朱标的恐惧、文臣的惊惧尽收眼底。
他知道,经过郑村坝之战,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,已经从一个“能打的藩王”,变成了一个“能威胁皇权的强者”。
从前,他或许还能安于做一个燕王,守着北平,守护北疆。
可现在,他不能了——父皇的忌惮,意味着将来自己可能会被剥夺兵权,甚至被囚禁;太子的杀意,意味着只要太子继位,自己就没有活路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皇家无父子,天家无兄弟。
在这冰冷的皇权面前,要么做掌控一切的皇帝,要么做任人宰割的阶下囚。
朱棣握紧了腰间的佩剑,心里再次默念:大哥,对不住了。
你的储位,父皇的龙椅,我都要定了。
这不是我想反,是你们逼我的。
他悄悄看向龙椅上的朱元璋,眼神里多了一丝复杂——有敬畏,有不满,还有一丝隐藏极深的野心。
他知道,父皇现在还能压制住自己,可只要自己能拿到北平的兵权,能在北疆站稳脚跟,将来的局势,就由不得父皇和太子了。
朱棣的心思,被徐达看在眼里。
徐达心里一沉,他知道,朱棣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跟在自己身后学兵法的少年了,他现在有了自己的野心,有了自己的势力,将来,恐怕真的会走上“靖难”之路。
徐达悄悄拉了拉傅友德的衣袖,小声道:“将来若是真有那一天,你我该如何自处?” 傅友德苦笑一声,摇了摇头:“还能如何?忠于大明,忠于陛下。
可若是陛下不在了,太子和燕王真的刀兵相向,咱们……咱们怕是也只能听天由命了。
” 当天幕的最后一丝白光消散时,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。
烛火跳动,映着每个人复杂的脸,空气中弥漫着忌惮、恐惧、野心和不安。
过了许久,马皇后才轻声开口:“重八,天幕已经播完了。
郑村坝之战,棣儿虽然赢了,可中央军还有实力,李景隆肯定会卷土重来。
这靖难之路,还长着呢。
”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里的复杂情绪,道:“是啊,还长着呢。
可是棣儿今后的实力,已经远远超出了咱的预料,咱……不能不防。
传旨,即日起,收回燕王朱棣的北平兵权,改封他为南昌王,让他择日前往南昌就藩,不得延误!” “陛下!”朱棣连忙躬身,语气带着一丝急切,“父皇,北平是大明的北疆屏障,儿臣若是离开,蒙古人肯定会趁机来犯!儿臣愿意留在北平,为父皇守护北疆,绝无二心!”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:“无无二心,不是你说了算的!咱让你去南昌,你就去南昌!再敢多言,休怪咱不念父子情分!” 朱棣还想再说什么,却被徐达拉了拉衣袖。
徐达小声道:“殿下,别再惹陛下生气了。
先去南昌,日后再做打算。
” 朱棣看着朱元璋坚决的眼神,知道自己现在反抗也没用,只能躬身道:“儿臣……遵旨。
” 朱标听到朱元璋的旨意,心里悄悄松了口气——收回朱棣的北平兵权,改封南昌,或许能削弱朱棣的实力,自己的储位也能安稳些。
可他又有些不安——朱棣的野心已经暴露,就算去了南昌,他肯定也不会安分,将来还是会成为自己的威胁。
文臣们听到旨意,纷纷躬身道:“陛下圣明!”他们都觉得,收回朱棣的兵权,能避免“藩王作乱”,对太子朱标继位有利。
武将们却纷纷低下头,没人说话。
他们心里都清楚,收回朱棣的兵权,是对朱棣的打压,可也会削弱大明的北疆防务。
而且,天幕一出朱棣的威望已经深入武勋公侯之中,就算去了南昌,凭借他在军中的影响力,他对陛下太子殿下的威胁也不会轻易消失。
徐达看着朱棣落寞的背影,心里暗暗叹气——陛下这一步棋,看似是“削藩”,实则是“逼反”。
朱棣本就有野心,现在被剥夺兵权,改封南昌,将来恐怕真的会走上“靖难”之路。
天幕虽然已经播完,可它带来的影响,才刚刚开始。
朱元璋的忌惮,朱标的恐惧,朱棣的野心,文臣武将的立场,都在这一刻悄然改变。
大明的未来,似乎已经注定要走上“靖难”的道路,而这一切的源头,都来自于那场在天幕上播放的“郑村坝之战”——那场让朱棣一战成名,也让他彻底暴露野心的决战。
奉天殿的烛火渐渐熄灭,只剩下天边的残月,映着紫禁城的琉璃瓦,清冷而孤寂。
每个人都知道,从这一刻起,大明的平静,已经被彻底打破,一场围绕着皇权的血腥争斗,正在悄然酝酿。
喜欢历史天幕: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:()历史天幕:永乐大帝
他看着朱元璋眼中的忌惮,又看了看站在武将班首、身姿挺拔的朱棣,心里像被两股力量拉扯——作为朱棣的岳父,他欣慰于朱棣的成长,大明能有这样一位擅长统兵的皇子,将来对抗蒙古、守护边疆便多了几分底气;可作为臣子,他又害怕这份“能”会变成威胁皇权的利刃,毕竟陛下的猜忌心,他比谁都清楚。
“陛下,”徐达斟酌着开口,“燕王殿下的统兵之才,确实罕见。
可他如今尚无反心,去北平就藩,或许能成为大明的北疆屏障。
若强行留在京师,反而会让他心生不满,适得其反。
” “屏障?”朱元璋冷笑一声,手指重重敲击御案,“在天幕上他有八万精锐就可以纵横天下,咱要是再给他北平的地盘,或许用不了几年,他就能拉起二十万大军!到时候,他要是想反,谁能挡得住?你吗?还是傅友德?还是保儿?亦或是其他的淮西将领?” 傅友德连忙躬身:“陛下,臣等自然忠于大明,可燕王殿下的威望,在军中已隐隐有超越臣等之势。
若是真到了那一步,臣等……臣等也无把握。
” 殿内的武将们纷纷低下头,没人敢接话。
他们心里都清楚,朱棣在军中的威望,早已不是普通藩王能比——他身先士卒,体恤下属,打胜仗从不独吞功劳,连蓝玉这样桀骜不驯的将领,都愿意对他心服口服。
若是将来朱棣真的起兵,军中愿意跟着他的人,恐怕不在少数。
文臣们更是吓得大气不敢喘。
李善长捋着花白的胡子,眼神里满是惊惧——他之前还觉得太子朱标仁厚,能稳坐储君之位,可现在看来,朱棣就是一把藏在暗处的刀,随时可能斩断太子的根基。
刘伯温悄悄抬头,看了一眼朱标苍白的脸,又迅速低下头,心里暗叹:天家无亲情,这储位之争,怕是要血流成河了。
朱标站在殿中,浑身冰凉。
他看着天幕上朱棣在郑村坝战场上指挥若定的样子,又看了看殿内武将们对朱棣的敬畏,心里的恐惧像藤蔓一样疯狂生长。
他一直以为,自己是父皇钦定的储君,只要仁厚待民、团结朝臣,就能顺利继位。
可现在他才明白,在绝对的实力和威望面前,“嫡长子”的身份,“仁厚”的名声,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
朱棣的八万大军,能以少胜多打败李景隆的三十万中央军;朱棣的威望,能让大宁将领临阵倒戈,让北平士兵拼死守城。
而他自己呢?除了父皇的偏爱和文臣的支持,他手里没有一兵一卒,没有半点军功。
将来父皇百年之后,他凭什么压制住这样一个手握重兵、威望滔天的弟弟? 朱标悄悄看向朱棣,正好对上朱棣的目光。
朱棣的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恭敬,反而多了一丝他从未见过的锐利和野心——那是对权力的渴望,是对储位的觊觎。
朱标猛地收回目光,手心全是冷汗,心里的杀意越来越浓:必须想办法除掉朱棣,否则,自己的储位,甚至性命,都难保。
可他又不敢轻举妄动——朱棣现在深得武将支持,又有父皇的忌惮(父皇虽忌惮朱棣,却也舍不得杀他这个有本事的儿子),若是贸然动手,不仅会惹得父皇不满,还会逼反朱棣,到时候,自己恐怕连太子之位都保不住。
朱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脸色越来越难看。
马皇后看在眼里,心里暗暗叹气,却也无能为力——这是朱家的皇权之争,她一个妇人,根本插不上手。
朱棣站在亲王班首,将朱元璋的忌惮、朱标的恐惧、文臣的惊惧尽收眼底。
他知道,经过郑村坝之战,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,已经从一个“能打的藩王”,变成了一个“能威胁皇权的强者”。
从前,他或许还能安于做一个燕王,守着北平,守护北疆。
可现在,他不能了——父皇的忌惮,意味着将来自己可能会被剥夺兵权,甚至被囚禁;太子的杀意,意味着只要太子继位,自己就没有活路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皇家无父子,天家无兄弟。
在这冰冷的皇权面前,要么做掌控一切的皇帝,要么做任人宰割的阶下囚。
朱棣握紧了腰间的佩剑,心里再次默念:大哥,对不住了。
你的储位,父皇的龙椅,我都要定了。
这不是我想反,是你们逼我的。
他悄悄看向龙椅上的朱元璋,眼神里多了一丝复杂——有敬畏,有不满,还有一丝隐藏极深的野心。
他知道,父皇现在还能压制住自己,可只要自己能拿到北平的兵权,能在北疆站稳脚跟,将来的局势,就由不得父皇和太子了。
朱棣的心思,被徐达看在眼里。
徐达心里一沉,他知道,朱棣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跟在自己身后学兵法的少年了,他现在有了自己的野心,有了自己的势力,将来,恐怕真的会走上“靖难”之路。
徐达悄悄拉了拉傅友德的衣袖,小声道:“将来若是真有那一天,你我该如何自处?” 傅友德苦笑一声,摇了摇头:“还能如何?忠于大明,忠于陛下。
可若是陛下不在了,太子和燕王真的刀兵相向,咱们……咱们怕是也只能听天由命了。
” 当天幕的最后一丝白光消散时,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。
烛火跳动,映着每个人复杂的脸,空气中弥漫着忌惮、恐惧、野心和不安。
过了许久,马皇后才轻声开口:“重八,天幕已经播完了。
郑村坝之战,棣儿虽然赢了,可中央军还有实力,李景隆肯定会卷土重来。
这靖难之路,还长着呢。
”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里的复杂情绪,道:“是啊,还长着呢。
可是棣儿今后的实力,已经远远超出了咱的预料,咱……不能不防。
传旨,即日起,收回燕王朱棣的北平兵权,改封他为南昌王,让他择日前往南昌就藩,不得延误!” “陛下!”朱棣连忙躬身,语气带着一丝急切,“父皇,北平是大明的北疆屏障,儿臣若是离开,蒙古人肯定会趁机来犯!儿臣愿意留在北平,为父皇守护北疆,绝无二心!”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:“无无二心,不是你说了算的!咱让你去南昌,你就去南昌!再敢多言,休怪咱不念父子情分!” 朱棣还想再说什么,却被徐达拉了拉衣袖。
徐达小声道:“殿下,别再惹陛下生气了。
先去南昌,日后再做打算。
” 朱棣看着朱元璋坚决的眼神,知道自己现在反抗也没用,只能躬身道:“儿臣……遵旨。
” 朱标听到朱元璋的旨意,心里悄悄松了口气——收回朱棣的北平兵权,改封南昌,或许能削弱朱棣的实力,自己的储位也能安稳些。
可他又有些不安——朱棣的野心已经暴露,就算去了南昌,他肯定也不会安分,将来还是会成为自己的威胁。
文臣们听到旨意,纷纷躬身道:“陛下圣明!”他们都觉得,收回朱棣的兵权,能避免“藩王作乱”,对太子朱标继位有利。
武将们却纷纷低下头,没人说话。
他们心里都清楚,收回朱棣的兵权,是对朱棣的打压,可也会削弱大明的北疆防务。
而且,天幕一出朱棣的威望已经深入武勋公侯之中,就算去了南昌,凭借他在军中的影响力,他对陛下太子殿下的威胁也不会轻易消失。
徐达看着朱棣落寞的背影,心里暗暗叹气——陛下这一步棋,看似是“削藩”,实则是“逼反”。
朱棣本就有野心,现在被剥夺兵权,改封南昌,将来恐怕真的会走上“靖难”之路。
天幕虽然已经播完,可它带来的影响,才刚刚开始。
朱元璋的忌惮,朱标的恐惧,朱棣的野心,文臣武将的立场,都在这一刻悄然改变。
大明的未来,似乎已经注定要走上“靖难”的道路,而这一切的源头,都来自于那场在天幕上播放的“郑村坝之战”——那场让朱棣一战成名,也让他彻底暴露野心的决战。
奉天殿的烛火渐渐熄灭,只剩下天边的残月,映着紫禁城的琉璃瓦,清冷而孤寂。
每个人都知道,从这一刻起,大明的平静,已经被彻底打破,一场围绕着皇权的血腥争斗,正在悄然酝酿。
喜欢历史天幕: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:()历史天幕:永乐大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