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 帝国之殇,天地泣血
关灯
小
中
大
南京燕王府的书房里,烛火摇曳,酒气弥漫。
朱棣瘫坐在太师椅上,面前的案几上摆着三四个空酒坛,他手里还攥着一只酒碗,酒液顺着嘴角往下淌,浸湿了胸前的锦袍。
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,洒在他通红的脸上,映出几分不甘与愤懑。
徐妙云坐在一旁,手里拿着手帕,轻轻擦拭着朱棣脸上的酒渍,眼神里满是心疼。
徐达站在书房中央,眉头紧锁,看着女婿这副失魂落魄的样子,心里也不是滋味。
周王朱橚和湘王朱柏坐在另一侧,手里端着酒碗,却没心思喝——他们知道,四哥心里的苦,不是几杯酒能浇灭的。
“凭什么……凭什么啊!”朱棣猛地将酒碗砸在案几上,酒碗碎裂,酒液四溅。
他红着眼睛,声音嘶哑,像是在哭诉,又像是在怒吼,“我也是父皇的儿子!大哥能当太子,能享受百官朝拜,能继承大统,难道我就不行?我为大明守北疆,打蒙古,立下那么多战功,父皇眼里却只有大哥!他太偏心了!太偏心了!” 徐妙云吓得赶紧上前,捂住朱棣的嘴,声音带着颤抖:“夫君!你小声点!这话要是被人听到,可是灭门之罪啊!” 周王朱橚也连忙起身,走到朱棣身边,压低声音道:“四哥,你别激动!有话好好说,千万别乱说!父皇毕竟是父皇,咱们做儿子的,在怎么着不能这么说他。
” 湘王朱柏也跟着点头,语气沉重:“四哥,我知道你心里委屈。
可太子大哥是嫡长子,名正言顺的储君,这是祖制,咱们不能违背。
而且父皇也是为了大明好,太子仁厚,适合治国,你擅长打仗,适合守边疆,咱们各有各的职责。
” “职责?”朱棣一把推开徐妙云的手,冷笑着摇头,“我的职责就是一辈子守在北平,看着大哥继承皇位,看着他的儿子继承皇位,然后等着被削藩,被囚禁,最后像周王那样被废黜吗?我不甘心!我不甘心!何况现在,有了这么一个未来,他们会放过我吗,会安心吗?啊?!” 徐达看着朱棣,心里满是复杂。
他叹了口气,走上前,拍了拍朱棣的肩膀,道:“老四,我知道你心里委屈。
可陛下有陛下的考量,太子仁厚,能安抚百姓,稳定朝局,这是大明的福气。
你擅长打仗,守好北疆,也是在为大明做贡献。
咱们做臣子的,要懂得安分守己。
” “安分守己?”朱棣抬头看着徐达,眼神里满是嘲讽,“岳父,你以为我想争吗?是父皇逼我的!是太子逼我的!他们现在剥夺我的燕王王爵,改封我为南昌王,就是怕我威胁到太子的地位!我要是真的安分守己,将来恐怕连命都保不住!” 书房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。
每个人都知道,朱棣说的是实话——建文帝削藩的决心,已经摆在明面上,周王、代王、岷王、齐王都已经被废。
何况朱棣表现出来的统帅能力,一个几乎可以比拟李世民的皇子,哪一个帝王哪一个太子能容得下。
徐妙云看着朱棣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:“夫君,不管怎么样,咱们都不能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。
就算父皇偏心,太子忌惮,咱们也能想办法化解。
实在不行,咱们就去南昌,远离京城的纷争,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?” 朱棣看着徐妙云,眼神里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些,可依旧带着不甘:“安稳过日子?妙云,你觉得他们会给我安稳过日子的机会吗?太子现在就对我充满杀意,将来他继位,肯定会对我下手。
我不想死,我也不想咱们燕王府的人都死!” 周王朱橚和湘王朱柏沉默了——他们都是藩王,都面临着削藩的威胁,朱棣的担忧,也是他们的担忧。
徐达看着眼前的局面,心里暗暗叹气——他知道,朱棣的野心已经被激发,就算去了南昌,也不会安分。
这场皇权之争,恐怕是躲不过了。
第二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紫禁城的奉天殿内就已经挤满了人。
朱元璋坐在龙椅上,脸色依旧阴沉——昨天朱棣的怨言,虽然没有传到他耳朵里,可他心里对朱棣的忌惮,却越来越深。
马皇后坐在侧位,手里捏着佛珠,默默祈祷今天的天幕能带来好消息。
徐达、傅友德、蓝玉等武将,还有李善长、刘伯温等文臣,都站在殿中,眼神紧张地盯着头顶的天幕。
朱标站在文臣班首,脸色苍白,他昨晚一夜没睡,满脑子都是朱棣的野心和威胁。
朱棣也来了,他穿着一身绯色公服,面色平静,可眼神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。
就在这时,天幕突然“嗡”地一声亮起,可这次的白光,却带着一股浓烈的血腥味——只见天幕上先是出现一片血红,像是无数鲜血在流淌,随后,八个黑色大字从血海中慢慢浮现,字体狰狞,像是用鲜血写成: 【帝国之殇,天地泣血。
】 “什么?!”朱元璋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来,眼神里满是震惊和恐惧,“帝国之殇?天地泣血?这……这是什么意思?难道咱的大明要亡了?”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马皇后也吓得脸色惨白,手里的佛珠掉在了地上:“重八,别胡说!天幕肯定是在说靖难之役的惨烈,不是大明要亡了。
” 徐达皱着眉,看着天幕上的八个字,语气凝重:“陛下,皇后娘娘,依臣看,这‘帝国之殇’,应该是指靖难之役对大明的伤害。
一场内战,让大明的精锐部队自相残杀,让百姓流离失所,
朱棣瘫坐在太师椅上,面前的案几上摆着三四个空酒坛,他手里还攥着一只酒碗,酒液顺着嘴角往下淌,浸湿了胸前的锦袍。
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,洒在他通红的脸上,映出几分不甘与愤懑。
徐妙云坐在一旁,手里拿着手帕,轻轻擦拭着朱棣脸上的酒渍,眼神里满是心疼。
徐达站在书房中央,眉头紧锁,看着女婿这副失魂落魄的样子,心里也不是滋味。
周王朱橚和湘王朱柏坐在另一侧,手里端着酒碗,却没心思喝——他们知道,四哥心里的苦,不是几杯酒能浇灭的。
“凭什么……凭什么啊!”朱棣猛地将酒碗砸在案几上,酒碗碎裂,酒液四溅。
他红着眼睛,声音嘶哑,像是在哭诉,又像是在怒吼,“我也是父皇的儿子!大哥能当太子,能享受百官朝拜,能继承大统,难道我就不行?我为大明守北疆,打蒙古,立下那么多战功,父皇眼里却只有大哥!他太偏心了!太偏心了!” 徐妙云吓得赶紧上前,捂住朱棣的嘴,声音带着颤抖:“夫君!你小声点!这话要是被人听到,可是灭门之罪啊!” 周王朱橚也连忙起身,走到朱棣身边,压低声音道:“四哥,你别激动!有话好好说,千万别乱说!父皇毕竟是父皇,咱们做儿子的,在怎么着不能这么说他。
” 湘王朱柏也跟着点头,语气沉重:“四哥,我知道你心里委屈。
可太子大哥是嫡长子,名正言顺的储君,这是祖制,咱们不能违背。
而且父皇也是为了大明好,太子仁厚,适合治国,你擅长打仗,适合守边疆,咱们各有各的职责。
” “职责?”朱棣一把推开徐妙云的手,冷笑着摇头,“我的职责就是一辈子守在北平,看着大哥继承皇位,看着他的儿子继承皇位,然后等着被削藩,被囚禁,最后像周王那样被废黜吗?我不甘心!我不甘心!何况现在,有了这么一个未来,他们会放过我吗,会安心吗?啊?!” 徐达看着朱棣,心里满是复杂。
他叹了口气,走上前,拍了拍朱棣的肩膀,道:“老四,我知道你心里委屈。
可陛下有陛下的考量,太子仁厚,能安抚百姓,稳定朝局,这是大明的福气。
你擅长打仗,守好北疆,也是在为大明做贡献。
咱们做臣子的,要懂得安分守己。
” “安分守己?”朱棣抬头看着徐达,眼神里满是嘲讽,“岳父,你以为我想争吗?是父皇逼我的!是太子逼我的!他们现在剥夺我的燕王王爵,改封我为南昌王,就是怕我威胁到太子的地位!我要是真的安分守己,将来恐怕连命都保不住!” 书房里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。
每个人都知道,朱棣说的是实话——建文帝削藩的决心,已经摆在明面上,周王、代王、岷王、齐王都已经被废。
何况朱棣表现出来的统帅能力,一个几乎可以比拟李世民的皇子,哪一个帝王哪一个太子能容得下。
徐妙云看着朱棣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:“夫君,不管怎么样,咱们都不能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。
就算父皇偏心,太子忌惮,咱们也能想办法化解。
实在不行,咱们就去南昌,远离京城的纷争,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吗?” 朱棣看着徐妙云,眼神里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些,可依旧带着不甘:“安稳过日子?妙云,你觉得他们会给我安稳过日子的机会吗?太子现在就对我充满杀意,将来他继位,肯定会对我下手。
我不想死,我也不想咱们燕王府的人都死!” 周王朱橚和湘王朱柏沉默了——他们都是藩王,都面临着削藩的威胁,朱棣的担忧,也是他们的担忧。
徐达看着眼前的局面,心里暗暗叹气——他知道,朱棣的野心已经被激发,就算去了南昌,也不会安分。
这场皇权之争,恐怕是躲不过了。
第二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紫禁城的奉天殿内就已经挤满了人。
朱元璋坐在龙椅上,脸色依旧阴沉——昨天朱棣的怨言,虽然没有传到他耳朵里,可他心里对朱棣的忌惮,却越来越深。
马皇后坐在侧位,手里捏着佛珠,默默祈祷今天的天幕能带来好消息。
徐达、傅友德、蓝玉等武将,还有李善长、刘伯温等文臣,都站在殿中,眼神紧张地盯着头顶的天幕。
朱标站在文臣班首,脸色苍白,他昨晚一夜没睡,满脑子都是朱棣的野心和威胁。
朱棣也来了,他穿着一身绯色公服,面色平静,可眼神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。
就在这时,天幕突然“嗡”地一声亮起,可这次的白光,却带着一股浓烈的血腥味——只见天幕上先是出现一片血红,像是无数鲜血在流淌,随后,八个黑色大字从血海中慢慢浮现,字体狰狞,像是用鲜血写成: 【帝国之殇,天地泣血。
】 “什么?!”朱元璋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来,眼神里满是震惊和恐惧,“帝国之殇?天地泣血?这……这是什么意思?难道咱的大明要亡了?”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马皇后也吓得脸色惨白,手里的佛珠掉在了地上:“重八,别胡说!天幕肯定是在说靖难之役的惨烈,不是大明要亡了。
” 徐达皱着眉,看着天幕上的八个字,语气凝重:“陛下,皇后娘娘,依臣看,这‘帝国之殇’,应该是指靖难之役对大明的伤害。
一场内战,让大明的精锐部队自相残杀,让百姓流离失所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