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 帝国之殇,天地泣血
关灯
小
中
大
这确实是大明的浩劫。
” 傅友德也跟着点头:“是啊,陛下。
从之前天幕播放的内容来看,靖难之役打得很惨烈,郑村坝之战就斩首数万,接下来的战斗,恐怕会更惨烈。
这‘天地泣血’,就是在形容战争的残酷。
” 文臣们也纷纷议论起来,有的担心大明的国运,有的担心自己的前途,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恐慌起来。
朱棣看着天幕上的八个字,心里却没有恐慌,反而多了一丝决绝——他知道,这场内战已经无法避免,要么他赢,要么他死。
就算是“帝国之殇”,他也要走到最后。
朱标看着天幕上的字,心里的恐惧越来越深——他知道,这场内战会让大明元气大伤,可他更担心,自己会成为这场“浩劫”的牺牲品。
天幕上的“帝国之殇,天地泣血”八个字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行行黑色字迹,像是在解答众人心中的疑惑: 【上期天幕播放到朱棣打赢郑村坝之战,逼退李景隆,守住了北平。
看到这里,后世很多人都会提出一个疑问:靖难之役期间,蒙古(元人)为何没有趁大明内战,南下偷袭?要知道,在大明建立之前,蒙古曾统治中原近百年,对中原地区一直虎视眈眈。
】 【答案其实很简单:打不过。
】 【首先,大明的北疆防线,并没有因为内战而空虚。
辽东都司有杨文驻守,杨文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平平,可他毕竟是洪武朝的老将,擅长防守,手里还有一万余老弱残兵,足以守住辽东的防线,不让蒙古人从辽东南下。
】 【其次,西北的宋晟,更是蒙古人的克星。
宋晟在西北经营多年,多次率军出塞打击北元,斩杀北元将领无数,让北元军队闻风丧胆。
他手里的甘凉铁骑,虽然在郑村坝之战中损失了一部分,可主力仍在,足以守住西北的防线。
】 【最重要的是,朱棣的威名,在蒙古人中更是如雷贯耳。
朱棣多次率军北伐蒙古,斩杀蒙古骑兵数万,攻克蒙古多个部落,蒙古人对他又怕又恨。
很多蒙古贵族听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,不仅不敢偷袭大明,反而纷纷带着手下前来投奔——他们觉得,跟着朱棣,打赢了能有“从龙之功”,就算打输了,也能跟着朱棣退回草原,继续当他们的贵族。
】 【正是因为有杨文、宋晟这样的名将驻守北疆,还有朱棣的威名震慑,蒙古人才不敢趁虚而入,大明的北疆防线,才能在靖难之役期间保持稳定。
】 “打不过?呵呵!”蓝玉第一个叫好,声音震得殿内的窗户都嗡嗡响,“杨文那小子虽然没什么大本事,可守个辽东还是没问题的!宋晟更是厉害,蒙古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跑,怎么敢来偷袭?” 傅友德也笑着点头:“你个二流将领还嘲笑人家中生代三巨头,不过燕王殿下在蒙古人中的威望太高了!那些蒙古贵族,居然还想跟着殿下混‘从龙之功’,真是有意思!” 徐达听到天幕的解释,心里稍微松了口气:“还好,北疆防线没出问题。
要是蒙古人趁虚而入,大明就真的危险了。
” 马皇后也笑着道:“是啊,天德。
看来咱们大明的名将还是多,就算有内战,也能守住边疆。
”只有朱元璋一言不发,只是默默看着朱棣。
朱棣听到天幕上对自己的夸赞,心里也有几分得意——他没想到,自己在蒙古人中的威望,居然这么高。
这对他来说,是一个好消息——将来要是真的登基称帝,蒙古人也会因为他的威望而不敢轻易来犯。
朱标看着朱棣得意的样子,心里的嫉妒和杀意又多了几分——朱棣的威望越高,对他的威胁就越大。
他必须想办法,尽快除掉朱棣。
天幕的字迹继续滚动,画面切换到北平城外的燕军军营。
燕军士兵们正在整修军械,操练兵马,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疲惫。
黑色字迹带着“困境”的沉重,继续讲述燕军的处境: 【朱棣打赢郑村坝之战后,并没有乘胜追击,主动出击李景隆的中央军。
很多人觉得奇怪——燕军士气正盛,为何不趁势扩大战果?其实,朱棣有自己的苦衷,他不是不想出击,而是不能出击。
】 【首先,大宁都司地处荒凉,经济落后,无法自给自足,所有的粮草和物资,都需要从江南地区运输。
可靖难之役爆发后,江南地区被建文帝控制,大宁都司的粮草供应被切断,只能靠北平的储备来维持。
北平的储备有限,根本支撑不了燕军长期在外作战。
】 【其次,辽东都司虽然归属大明,可人口稀少,是纯粹的军事边镇,没有足够的粮食和物资来支援燕军。
而且,从大宁都司到辽东都司的路线,全是荒凉的山地和草原,没有补给点,燕军要是从大宁方向出击辽东,不仅会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,还会遭到辽东兵马的抵抗,胜算极低。
】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【再次,李景隆的中央军虽然在郑村坝之战中战败,可主力尚存,建制齐全。
李景隆率领残余兵马撤退到河北南部后,迅速整顿兵马,随时可能北上,直插北平。
燕军要是主动出击,远离北平,北平就会陷入空虚,很可能被李景隆趁虚而入。
】 【最后,燕军没有水师。
大明的水师主要控制在朝廷手中,沿海一带都在朝廷水师的威胁之下。
燕军要是离开北平,向南方进军,就会面临朝
” 傅友德也跟着点头:“是啊,陛下。
从之前天幕播放的内容来看,靖难之役打得很惨烈,郑村坝之战就斩首数万,接下来的战斗,恐怕会更惨烈。
这‘天地泣血’,就是在形容战争的残酷。
” 文臣们也纷纷议论起来,有的担心大明的国运,有的担心自己的前途,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恐慌起来。
朱棣看着天幕上的八个字,心里却没有恐慌,反而多了一丝决绝——他知道,这场内战已经无法避免,要么他赢,要么他死。
就算是“帝国之殇”,他也要走到最后。
朱标看着天幕上的字,心里的恐惧越来越深——他知道,这场内战会让大明元气大伤,可他更担心,自己会成为这场“浩劫”的牺牲品。
天幕上的“帝国之殇,天地泣血”八个字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行行黑色字迹,像是在解答众人心中的疑惑: 【上期天幕播放到朱棣打赢郑村坝之战,逼退李景隆,守住了北平。
看到这里,后世很多人都会提出一个疑问:靖难之役期间,蒙古(元人)为何没有趁大明内战,南下偷袭?要知道,在大明建立之前,蒙古曾统治中原近百年,对中原地区一直虎视眈眈。
】 【答案其实很简单:打不过。
】 【首先,大明的北疆防线,并没有因为内战而空虚。
辽东都司有杨文驻守,杨文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平平,可他毕竟是洪武朝的老将,擅长防守,手里还有一万余老弱残兵,足以守住辽东的防线,不让蒙古人从辽东南下。
】 【其次,西北的宋晟,更是蒙古人的克星。
宋晟在西北经营多年,多次率军出塞打击北元,斩杀北元将领无数,让北元军队闻风丧胆。
他手里的甘凉铁骑,虽然在郑村坝之战中损失了一部分,可主力仍在,足以守住西北的防线。
】 【最重要的是,朱棣的威名,在蒙古人中更是如雷贯耳。
朱棣多次率军北伐蒙古,斩杀蒙古骑兵数万,攻克蒙古多个部落,蒙古人对他又怕又恨。
很多蒙古贵族听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,不仅不敢偷袭大明,反而纷纷带着手下前来投奔——他们觉得,跟着朱棣,打赢了能有“从龙之功”,就算打输了,也能跟着朱棣退回草原,继续当他们的贵族。
】 【正是因为有杨文、宋晟这样的名将驻守北疆,还有朱棣的威名震慑,蒙古人才不敢趁虚而入,大明的北疆防线,才能在靖难之役期间保持稳定。
】 “打不过?呵呵!”蓝玉第一个叫好,声音震得殿内的窗户都嗡嗡响,“杨文那小子虽然没什么大本事,可守个辽东还是没问题的!宋晟更是厉害,蒙古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跑,怎么敢来偷袭?” 傅友德也笑着点头:“你个二流将领还嘲笑人家中生代三巨头,不过燕王殿下在蒙古人中的威望太高了!那些蒙古贵族,居然还想跟着殿下混‘从龙之功’,真是有意思!” 徐达听到天幕的解释,心里稍微松了口气:“还好,北疆防线没出问题。
要是蒙古人趁虚而入,大明就真的危险了。
” 马皇后也笑着道:“是啊,天德。
看来咱们大明的名将还是多,就算有内战,也能守住边疆。
”只有朱元璋一言不发,只是默默看着朱棣。
朱棣听到天幕上对自己的夸赞,心里也有几分得意——他没想到,自己在蒙古人中的威望,居然这么高。
这对他来说,是一个好消息——将来要是真的登基称帝,蒙古人也会因为他的威望而不敢轻易来犯。
朱标看着朱棣得意的样子,心里的嫉妒和杀意又多了几分——朱棣的威望越高,对他的威胁就越大。
他必须想办法,尽快除掉朱棣。
天幕的字迹继续滚动,画面切换到北平城外的燕军军营。
燕军士兵们正在整修军械,操练兵马,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疲惫。
黑色字迹带着“困境”的沉重,继续讲述燕军的处境: 【朱棣打赢郑村坝之战后,并没有乘胜追击,主动出击李景隆的中央军。
很多人觉得奇怪——燕军士气正盛,为何不趁势扩大战果?其实,朱棣有自己的苦衷,他不是不想出击,而是不能出击。
】 【首先,大宁都司地处荒凉,经济落后,无法自给自足,所有的粮草和物资,都需要从江南地区运输。
可靖难之役爆发后,江南地区被建文帝控制,大宁都司的粮草供应被切断,只能靠北平的储备来维持。
北平的储备有限,根本支撑不了燕军长期在外作战。
】 【其次,辽东都司虽然归属大明,可人口稀少,是纯粹的军事边镇,没有足够的粮食和物资来支援燕军。
而且,从大宁都司到辽东都司的路线,全是荒凉的山地和草原,没有补给点,燕军要是从大宁方向出击辽东,不仅会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,还会遭到辽东兵马的抵抗,胜算极低。
】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【再次,李景隆的中央军虽然在郑村坝之战中战败,可主力尚存,建制齐全。
李景隆率领残余兵马撤退到河北南部后,迅速整顿兵马,随时可能北上,直插北平。
燕军要是主动出击,远离北平,北平就会陷入空虚,很可能被李景隆趁虚而入。
】 【最后,燕军没有水师。
大明的水师主要控制在朝廷手中,沿海一带都在朝廷水师的威胁之下。
燕军要是离开北平,向南方进军,就会面临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