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敌众我寡,四面楚歌
关灯
小
中
大
。
朱元璋看着天幕上朱棣孤军深入的身影,突然想起朱棣小时候的模样——那时候朱棣才五岁,拿着小木剑,跟在徐达身后喊“我要当大将军,保护父王”,眼里满是天真。
可现在,那个孩子,却成了他眼中“威胁皇权”的隐患,成了朱允炆眼中“必除之而后快”的敌人。
“咱……咱知道了。
”朱元璋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颤抖,他抬手擦了擦眼角,却没敢让旁人看见,“再等等,再看看天幕。
棣儿他,不会这么容易输的。
” 天幕的画面猛地切换,聚焦在燕军后军的战场上。
黑色字迹带着悲壮的节奏,每一个字都像是染着鲜血: 【朱棣率领数千精锐骑兵,赶到后军时,战场已是一片炼狱。
平安、吴杰的十万骑兵,正疯狂冲击燕军后军的残阵,房宽、刘才率领的后军士兵,虽拼死抵抗,却如同风中残烛,随时可能熄灭。
】 【“殿下来了!”不知是谁喊了一声,后军士兵们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,原本萎靡的士气,竟奇迹般地提振起来。
】 【朱棣勒住马,看着眼前的惨状——燕军士兵的尸体堆成了小山,鲜血浸透了土地,连战马的嘶鸣声都带着绝望。
他拔出腰间的佩剑,剑尖指向中央军骑兵,声音洪亮得传遍整个战场:“燕军的儿郎们!今日之事,要么胜,要么死!想活下去的,跟本王冲!”】 【“跟殿下冲!”骑兵们齐声高呼,声音震得空气都在颤抖。
朱棣一马当先,率领骑兵朝着中央军的侧翼发起冲锋。
他的佩剑挥舞间,辽东骑兵纷纷落马,鲜血溅在他的铠甲上,却让他的眼神更加锐利。
】 【平安看到朱棣亲自冲锋,脸色骤变。
他没想到,朱棣竟敢只带数千骑兵,就来冲击十万骑兵的阵型。
平安下令:“全军合围,斩杀朱棣!”】 【辽东骑兵与山西骑兵迅速调整阵型,想要将朱棣的骑兵包围。
可朱棣太熟悉骑兵战术了,他没有硬拼,而是率领骑兵绕着中央军的阵型游走,专挑薄弱环节冲击——哪里的辽东骑兵阵型乱了,他就率军杀过去;哪里的山西骑兵露出破绽,他就指挥士兵插入。
】 【房宽、刘才看到朱棣的冲锋,也立刻率领后军残兵,发起反击。
燕军虽人数少,却个个悍不畏死,与中央军骑兵展开殊死搏斗。
】 【这场血战,从午时一直打到黄昏。
朱棣的铠甲上,已沾满了鲜血,分不清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。
他的战马,也换了三匹——前两匹都在冲锋中被斩杀。
朱高煦派来的斥候,多次请求他撤回中军,可朱棣都拒绝了:“不守住后军,中军也会被攻破。
本王今日,誓与后军共存亡!”】 【激战中,朱棣的手臂被一名辽东骑兵的长枪划伤,鲜血顺着手臂往下淌,染红了他的袖口。
可他没有停下,反而握紧佩剑,斩杀了那名骑兵,大喊着:“本王还没输!你们谁敢再来!”】 【中央军骑兵们看着如同战神般的朱棣,竟生出了一丝畏惧。
平安、吴杰虽然多次组织冲锋,却始终无法彻底击溃燕军后军。
】 【黄昏时分,夕阳的余晖洒在战场上,将一切都染成了血色。
朱棣站在战马上,看着眼前疲惫的中央军骑兵,心里突然生出一个念头——他要的,不仅仅是活下去,他要的是整个大明的江山!】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【他想起父皇的偏心,想起昔日太子的杀意,想起朱允炆的狠辣,想起马皇后的面孔,想起燕军将士的牺牲。
他在心里默默发誓:“父皇,大哥,允炆!走到今日这一步是你们逼我的,我若不死,定要拿下这皇位!我要让所有人知道,我朱棣,不仅能守北疆,还能治天下!我要让大明的江山,在我手中更加稳固,我要让跟着我的将士,都能封妻荫子,不再受‘鸟尽弓藏’之苦!”】 【这个誓言,如同种子,在朱棣的心里生根发芽。
他握紧佩剑,再次下令:“儿郎们!再冲一次!把他们赶出阵地!”】 【燕军士兵们听到朱棣的命令,再次爆发出惊人的力量,朝着中央军骑兵发起冲锋。
平安、吴杰看着士气高涨的燕军,知道今日无法彻底击溃后军,只能下令:“撤军!明日再战!”】 【中央军骑兵缓缓撤退,燕军后军的阵地,终于守住了。
朱棣看着撤退的中央军,没有追击——他知道,燕军也已疲惫不堪,需要休整。
他勒住马,看着身边幸存的将士,声音带着一丝沙哑:“今日,多谢各位兄弟。
”】 【将士们齐声高呼“愿随殿下死战”,声音里满是忠诚。
朱棣看着他们,心里更加坚定——这个皇位,他必须拿下,不仅为了自己,也为了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。
】 天幕上的画面暂时定格在朱棣站在战场上的背影,殿内的气氛却比之前更加凝重。
每个人都被刚才的血战和朱棣的誓言震撼,心里各有各的想法。
马皇后看着天幕上朱棣带伤的身影,泪水再次忍不住掉了下来:“重八,你看到了吗?棣儿他不是想反,他是被逼的!要是你不削他的兵权,要是允炆不逼他,他怎么会走到这一步?”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,才缓缓开口:“咱知道……可他的誓言,你也听到了。
他要拿下皇位,这是要反啊!” “反?”马皇后反问,声音带着一丝激动,“要是给他一条活路,他会反吗?你看看允炆,为了杀他,连你的皇陵守卫军都调来了,连四十万大军都压上了,他不反,就是死!” 朱元璋被马皇后问得哑口无言,只能坐在龙椅上,看着天幕,眼神里满是复杂——有对朱棣的心疼,有对朱允炆的不满,还有对朱棣誓言的忌惮。
徐达看着天幕,心里满是感慨:“殿下的誓言,虽然大逆不道,可也说出了咱们武将的心声。
‘不再受鸟尽弓藏之苦’,这是多少老将的心愿啊。
要是棣儿真的能做到,或许……或许大明的武将,能有个好下场。
” 傅友德也点了点头,语气沉重:“是啊。
陛下当年杀了那么多老将,咱们心里都怕啊。
要是燕王继位,能善待武将,或许……或许大明,还能更上一层楼。
” 王弼更是直接,大声道:“陛下!臣觉得棣儿说得对!这皇位,就该让有本事的人来坐!太子殿下仁厚,可不懂打仗,也不懂武将的苦。
棣儿能打,能体恤下属,要是他继位,肯定比太子殿下强!” “放肆!”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,怒喝道,“王弼!你敢妄议储位?是不是想跟胡惟庸一样,被咱剥皮萱草?” 王弼吓得连忙跪下:“臣不敢!臣只是实话实说!” 朱元璋瞪着王弼,却没有再发怒。
他知道,王弼说的是很多武将的心声。
要是他再逼得紧了,说不定会有更多武将心向朱棣。
朱标站在一旁,脸色惨白如纸。
他听到朱棣的誓言,听到武将们对朱棣的支持,心里的恐惧越来越深。
他知道,朱棣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藩王了,他有了自己的野心,有了武将的支持,还有了“拿下皇位”的决心。
要是父皇百年之后,他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。
“父皇,”朱标忍不住开口,声音带着颤抖,“朱棣已经发誓要拿下皇位,他是反贼!请父皇下令,诛杀朱棣,以正国法!” 朱元璋看着朱标,心里满是失望。
他知道,朱标除了喊“诛杀朱棣”,根本没有别的办法。
要是朱标有朱棣一半的本事,他也不用这么为难了。
“够了!”朱元璋冷冷道,“天幕还没播完,现在说这些还太早。
传旨下去,让锦衣卫密切监视燕王府的动向,一旦有异动,立刻上报!” “遵旨。
”朱标躬身道,心里却满是不甘——他知道,父皇这是还在犹豫,还没有彻底放弃朱棣。
朱棣站在武将班首,看着殿内众人的反应,心里却很平静。
他知道,自己的誓言已经通过天幕,传到了父皇和太子的耳朵里。
从今往后,他再也没有回头路了。
要么拿下皇位,要么死。
天幕的白光渐渐暗了下来,可殿内的气氛却没有丝毫缓和。
每个人都知道,白沟河之战还没有结束,朱棣与朱允炆的较量,也才刚刚开始。
而朱棣的那句誓言,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大明的朝堂上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未来的大明,到底会走向何方?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天幕的下一次播放,期待着这场皇权之争的最终结果。
喜欢历史天幕: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:()历史天幕:永乐大帝
朱元璋看着天幕上朱棣孤军深入的身影,突然想起朱棣小时候的模样——那时候朱棣才五岁,拿着小木剑,跟在徐达身后喊“我要当大将军,保护父王”,眼里满是天真。
可现在,那个孩子,却成了他眼中“威胁皇权”的隐患,成了朱允炆眼中“必除之而后快”的敌人。
“咱……咱知道了。
”朱元璋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颤抖,他抬手擦了擦眼角,却没敢让旁人看见,“再等等,再看看天幕。
棣儿他,不会这么容易输的。
” 天幕的画面猛地切换,聚焦在燕军后军的战场上。
黑色字迹带着悲壮的节奏,每一个字都像是染着鲜血: 【朱棣率领数千精锐骑兵,赶到后军时,战场已是一片炼狱。
平安、吴杰的十万骑兵,正疯狂冲击燕军后军的残阵,房宽、刘才率领的后军士兵,虽拼死抵抗,却如同风中残烛,随时可能熄灭。
】 【“殿下来了!”不知是谁喊了一声,后军士兵们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,原本萎靡的士气,竟奇迹般地提振起来。
】 【朱棣勒住马,看着眼前的惨状——燕军士兵的尸体堆成了小山,鲜血浸透了土地,连战马的嘶鸣声都带着绝望。
他拔出腰间的佩剑,剑尖指向中央军骑兵,声音洪亮得传遍整个战场:“燕军的儿郎们!今日之事,要么胜,要么死!想活下去的,跟本王冲!”】 【“跟殿下冲!”骑兵们齐声高呼,声音震得空气都在颤抖。
朱棣一马当先,率领骑兵朝着中央军的侧翼发起冲锋。
他的佩剑挥舞间,辽东骑兵纷纷落马,鲜血溅在他的铠甲上,却让他的眼神更加锐利。
】 【平安看到朱棣亲自冲锋,脸色骤变。
他没想到,朱棣竟敢只带数千骑兵,就来冲击十万骑兵的阵型。
平安下令:“全军合围,斩杀朱棣!”】 【辽东骑兵与山西骑兵迅速调整阵型,想要将朱棣的骑兵包围。
可朱棣太熟悉骑兵战术了,他没有硬拼,而是率领骑兵绕着中央军的阵型游走,专挑薄弱环节冲击——哪里的辽东骑兵阵型乱了,他就率军杀过去;哪里的山西骑兵露出破绽,他就指挥士兵插入。
】 【房宽、刘才看到朱棣的冲锋,也立刻率领后军残兵,发起反击。
燕军虽人数少,却个个悍不畏死,与中央军骑兵展开殊死搏斗。
】 【这场血战,从午时一直打到黄昏。
朱棣的铠甲上,已沾满了鲜血,分不清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。
他的战马,也换了三匹——前两匹都在冲锋中被斩杀。
朱高煦派来的斥候,多次请求他撤回中军,可朱棣都拒绝了:“不守住后军,中军也会被攻破。
本王今日,誓与后军共存亡!”】 【激战中,朱棣的手臂被一名辽东骑兵的长枪划伤,鲜血顺着手臂往下淌,染红了他的袖口。
可他没有停下,反而握紧佩剑,斩杀了那名骑兵,大喊着:“本王还没输!你们谁敢再来!”】 【中央军骑兵们看着如同战神般的朱棣,竟生出了一丝畏惧。
平安、吴杰虽然多次组织冲锋,却始终无法彻底击溃燕军后军。
】 【黄昏时分,夕阳的余晖洒在战场上,将一切都染成了血色。
朱棣站在战马上,看着眼前疲惫的中央军骑兵,心里突然生出一个念头——他要的,不仅仅是活下去,他要的是整个大明的江山!】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【他想起父皇的偏心,想起昔日太子的杀意,想起朱允炆的狠辣,想起马皇后的面孔,想起燕军将士的牺牲。
他在心里默默发誓:“父皇,大哥,允炆!走到今日这一步是你们逼我的,我若不死,定要拿下这皇位!我要让所有人知道,我朱棣,不仅能守北疆,还能治天下!我要让大明的江山,在我手中更加稳固,我要让跟着我的将士,都能封妻荫子,不再受‘鸟尽弓藏’之苦!”】 【这个誓言,如同种子,在朱棣的心里生根发芽。
他握紧佩剑,再次下令:“儿郎们!再冲一次!把他们赶出阵地!”】 【燕军士兵们听到朱棣的命令,再次爆发出惊人的力量,朝着中央军骑兵发起冲锋。
平安、吴杰看着士气高涨的燕军,知道今日无法彻底击溃后军,只能下令:“撤军!明日再战!”】 【中央军骑兵缓缓撤退,燕军后军的阵地,终于守住了。
朱棣看着撤退的中央军,没有追击——他知道,燕军也已疲惫不堪,需要休整。
他勒住马,看着身边幸存的将士,声音带着一丝沙哑:“今日,多谢各位兄弟。
”】 【将士们齐声高呼“愿随殿下死战”,声音里满是忠诚。
朱棣看着他们,心里更加坚定——这个皇位,他必须拿下,不仅为了自己,也为了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。
】 天幕上的画面暂时定格在朱棣站在战场上的背影,殿内的气氛却比之前更加凝重。
每个人都被刚才的血战和朱棣的誓言震撼,心里各有各的想法。
马皇后看着天幕上朱棣带伤的身影,泪水再次忍不住掉了下来:“重八,你看到了吗?棣儿他不是想反,他是被逼的!要是你不削他的兵权,要是允炆不逼他,他怎么会走到这一步?”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,才缓缓开口:“咱知道……可他的誓言,你也听到了。
他要拿下皇位,这是要反啊!” “反?”马皇后反问,声音带着一丝激动,“要是给他一条活路,他会反吗?你看看允炆,为了杀他,连你的皇陵守卫军都调来了,连四十万大军都压上了,他不反,就是死!” 朱元璋被马皇后问得哑口无言,只能坐在龙椅上,看着天幕,眼神里满是复杂——有对朱棣的心疼,有对朱允炆的不满,还有对朱棣誓言的忌惮。
徐达看着天幕,心里满是感慨:“殿下的誓言,虽然大逆不道,可也说出了咱们武将的心声。
‘不再受鸟尽弓藏之苦’,这是多少老将的心愿啊。
要是棣儿真的能做到,或许……或许大明的武将,能有个好下场。
” 傅友德也点了点头,语气沉重:“是啊。
陛下当年杀了那么多老将,咱们心里都怕啊。
要是燕王继位,能善待武将,或许……或许大明,还能更上一层楼。
” 王弼更是直接,大声道:“陛下!臣觉得棣儿说得对!这皇位,就该让有本事的人来坐!太子殿下仁厚,可不懂打仗,也不懂武将的苦。
棣儿能打,能体恤下属,要是他继位,肯定比太子殿下强!” “放肆!”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,怒喝道,“王弼!你敢妄议储位?是不是想跟胡惟庸一样,被咱剥皮萱草?” 王弼吓得连忙跪下:“臣不敢!臣只是实话实说!” 朱元璋瞪着王弼,却没有再发怒。
他知道,王弼说的是很多武将的心声。
要是他再逼得紧了,说不定会有更多武将心向朱棣。
朱标站在一旁,脸色惨白如纸。
他听到朱棣的誓言,听到武将们对朱棣的支持,心里的恐惧越来越深。
他知道,朱棣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藩王了,他有了自己的野心,有了武将的支持,还有了“拿下皇位”的决心。
要是父皇百年之后,他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。
“父皇,”朱标忍不住开口,声音带着颤抖,“朱棣已经发誓要拿下皇位,他是反贼!请父皇下令,诛杀朱棣,以正国法!” 朱元璋看着朱标,心里满是失望。
他知道,朱标除了喊“诛杀朱棣”,根本没有别的办法。
要是朱标有朱棣一半的本事,他也不用这么为难了。
“够了!”朱元璋冷冷道,“天幕还没播完,现在说这些还太早。
传旨下去,让锦衣卫密切监视燕王府的动向,一旦有异动,立刻上报!” “遵旨。
”朱标躬身道,心里却满是不甘——他知道,父皇这是还在犹豫,还没有彻底放弃朱棣。
朱棣站在武将班首,看着殿内众人的反应,心里却很平静。
他知道,自己的誓言已经通过天幕,传到了父皇和太子的耳朵里。
从今往后,他再也没有回头路了。
要么拿下皇位,要么死。
天幕的白光渐渐暗了下来,可殿内的气氛却没有丝毫缓和。
每个人都知道,白沟河之战还没有结束,朱棣与朱允炆的较量,也才刚刚开始。
而朱棣的那句誓言,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大明的朝堂上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未来的大明,到底会走向何方?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天幕的下一次播放,期待着这场皇权之争的最终结果。
喜欢历史天幕: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:()历史天幕:永乐大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