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文臣交好,东宫异梦

关灯
早朝的钟声余韵未散,奉天殿外的石阶上已挤满了散去的官员。

    朱元璋在朝会上正式宣布“即日起由燕王朱棣总领东宫事务,代掌朝政”,虽未明说立储,却已是昭然若揭——朱棣的储君之位,已然稳固。

     李善长带着几位文臣快步追上朱棣的脚步,脸上堆着小心翼翼的笑意。

    他今年已年过花甲,往日里在朝堂上总是端着开国文臣之首的架子,此刻却刻意放缓脚步,与朱棣并肩而行,语气带着几分谄媚:“燕王殿下留步,老臣有几句话,想跟殿下说说。

    ” 朱棣停下脚步,转过身看向李善长等人。

    他穿着一身亲王蟒袍,身姿挺拔,眉宇间带着几分刚硬——经夹河之战天幕的披露,他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威望又高了几分,此刻面对文臣的示好,神色依旧平静,只淡淡道:“李先生有话请讲。

    ” 李善长连忙拱手,目光扫过周围的官员,压低声音道:“殿下,如今陛下委您总领东宫事务,这大明的未来,可就全在您身上了。

    老臣等虽无缚鸡之力,却也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,辅佐殿下开创盛世。

    ” 一旁的礼部尚书陈迪也连忙附和:“是啊殿下,您看天幕上播放的夹河之战,您以七万兵力破三十万敌军,这份军事才能,古今罕见!再看您对燕王妃的情意,多年来一心一意,这份仁厚,更是难得。

    ” 他话锋一转,刻意压低声音,语气中带着几分贬低:“哪像先前的太子,哦不,如今该叫吴王了。

    吴王他……他色厉胆薄,当年父皇让他处理朝政,遇到一点难题就优柔寡断,连几个贪官都不敢处置;再说后院之事,常太子妃去世还不到一年,他就急着把太子侧妃吕氏扶正,这于礼法不合,也显不出半点情义。

    ” 另一位文臣也跟着点头:“就是!吴王外强中干,空有太子之名,却无太子之实。

    唐太宗太子李承乾十多岁就开始监国了,反观吴王,多年以来未得实权,除了读陛下指定的书和祭祀外一点权力都没有。

    殿下您就不一样了,无论是打仗还是治家,都比吴王强上百倍!” 这些话句句都在捧朱棣,贬朱标,听得徐妙云微微皱眉。

    她悄悄拉了拉朱棣的衣袖,眼神中带着几分提醒——此刻贬低朱标,虽能显朱棣的优势,却也容易落人口实,显得不够宽厚。

     朱棣自然明白徐妙云的意思。

    他看了一眼李善长等人,语气依旧平淡,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李先生,诸位大人。

    吴王毕竟是我的兄长,昔日也是父皇钦定的太子,你们不必在我面前说这些。

    父皇让我总领东宫事务,我只想着如何辅佐父皇,如何治理好大明,至于其他的,不必多谈。

    ” 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几位文臣,继续道:“诸位若真心想为大明效力,日后在朝堂上各司其职,多为百姓谋福祉,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。

    至于旁的心思,还是收起来为好。

    ” 李善长等人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,随即连忙点头:“殿下教训的是,老臣等记住了。

    日后定当尽心履职,不负殿下与陛下的期望。

    ” 朱棣不再多言,微微颔首,牵着徐妙云的手,转身朝着燕王府的方向走去。

    阳光洒在他身上,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,那份沉稳与威严,让身后的文臣们暗自心惊——这位燕王殿下,不仅有军事才能,更有帝王的气度,日后登基,定然是一位明君。

     李善长看着朱棣的背影,轻轻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他身边的陈迪低声道:“李大人,殿下这态度,是不喜欢咱们说吴王的坏话?” “不是不喜欢,是不屑。

    ”李善长摇了摇头,语气带着几分感慨,“殿下有真本事,不需要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。

    咱们以后跟殿下相处,得收起那些弯弯绕绕,真心实意才是正道。

    ” 几位文臣纷纷点头,心里对朱棣又多了几分敬畏。

    他们很清楚,如今的朱棣,已是未来的帝王,唯有真心辅佐,才能保住自己的官位与家族的荣耀。

     与奉天殿外的热闹不同,新建的吴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