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风波乍起与以静制动

关灯
吏治考察如同一块投入官场池塘的石头,涟漪持续扩散。

    扶苏借助考察悄然布下的棋子,以及天工苑“速成班”对部分年轻吏员的吸引力,虽然隐秘,但并非毫无痕迹。

    一些嗅觉敏锐的既得利益者,开始感到不安。

     首先发难的,并非朝堂高官,而是来自地方。

     三川郡(辖洛阳等地),一名主管盐政的郡丞被考察出在雪盐配给中账目不清,且有压价收购民间粗盐、高价售出雪盐牟利的嫌疑。

    此人乃是当地豪族出身,与咸阳某位宗室子弟往来密切。

    得知将被严办的消息后,他非但没有认罪,反而通过其家族势力,联络了一批因雪盐专营而利益受损的地方盐商,以及一些对新式农具推广阳奉阴违的乡绅,联名上书,状告考察官员“罗织罪名,苛察地方,扰乱民生”,并隐晦地将矛头指向了提出新考察标准的长公子扶苏,指责其“年少躁进,不谙民情”。

     几乎同时,北地军中也有一些资历颇老、思想较为守旧的将领,通过王翦(他们不知王翦已支持新马具)或其他渠道,向嬴政递话,表示对新式马具的全面换装有所疑虑,认为其改变了传统骑兵战法,恐需长时间适应,影响战力,建议“缓行”或“择精锐试装”,言语间也流露出对扶苏“插手军务”的不满。

     这些声音汇聚起来,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压力。

    朝堂之上,一些原本就对“格物”之学持怀疑态度的官员,也开始趁机附和,质疑新政推行的速度是否过快,是否过于依赖天工苑的“奇技”,而忽略了传统的治国之道。

     面对这股骤然兴起的反对声浪,扶苏并未急于辩解或反击。

     他先是仔细分析了这些反对声音的来源和动机。

    地方上的阻力,核心在于利益,雪盐和新农具触动了旧有商贸网络和地方豪强的控制力;军中的疑虑,则更多源于对未知改变的保守和对自身权威可能被削弱的担忧,并非针对他个人,也非否定马具本身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