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 归处是桑麻
关灯
小
中
大
归处是桑麻
晨光还未刺破云层,村口老槐树的枝桠间已传来布谷鸟的啼鸣。
阿婆挎着竹篮往菜园去,露水打湿了她蓝布衫的下摆,沾在裤脚的草屑随着脚步轻轻晃动。
这样的清晨,总让我想起童年趴在灶台边,看母亲揉面团的光景——面粉扬起的白雾里,柴火在灶膛噼啪作响,整个村子都浸在若有若无的炊烟里。
故乡的土地是有记忆的。
老宅后院那口老井,井沿的青石被绳索磨出深深的凹槽,像时光镌刻的皱纹。
小时候总爱趴在井边,看水面晃动的天光云影,听水桶触到水面的地一声清响。
夏日傍晚,大人们用井水湃着西瓜,孩子们赤着脚在井台边追逐,溅起的水珠落在青石板上,转瞬又被蒸腾的暑气收走。
井台旁的石板凳永远是凉的,阿公摇着蒲扇讲故事时,我能看见他皱纹里盛着的月光。
田间地头藏着最鲜活的乡情。
惊蛰过后,父亲扛着锄头去翻地,泥土被犁铧切开的瞬间,会涌出潮湿的腥香。
我蹲在田埂边,看蚯蚓扭动着钻回新翻的土层,偶尔发现几颗野草莓,酸甜的滋味能在舌尖萦绕一整天。
芒种时节,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,收割机的轰鸣里,乡亲们戴着草帽捆扎麦秸,汗水浸透的后背印出深色的云纹。
有人从田头的柳树下拎来陶罐,揭开盖子,凉茶里的薄荷叶还泛着青绿。
村里的街巷是流动的画卷。
清晨的石板路还蒙着露水,豆腐西施的梆子声便远远传来。
木门吱呀次第打开,阿婶们端着搪瓷盆出门,买两块热乎的豆腐,再唠上几句家长里短。
午后的巷弄最是静谧,竹床竹椅在梧桐树荫下摆开,穿堂风掠过竹帘,捎来隔壁阿婆蒸槐花糕的甜香。
等到暮色四合,路灯次第亮起,卖糖葫芦的老汉推着车慢悠悠走过,铜铃声惊起了槐树上的麻雀。
最难忘的是年节的热闹。
腊八过后,家家户户开始晒腊肠、腌咸鱼。
屋檐下挂着的腊味在寒风中轻轻摇晃,像一串串暗红色的音符。
小年那天,母亲和婶子们聚在堂屋包饺子,擀面杖的声响里,有人往馅里偷偷藏硬币,说吃到的人来年有福。
除夕夜里,爆竹
阿婆挎着竹篮往菜园去,露水打湿了她蓝布衫的下摆,沾在裤脚的草屑随着脚步轻轻晃动。
这样的清晨,总让我想起童年趴在灶台边,看母亲揉面团的光景——面粉扬起的白雾里,柴火在灶膛噼啪作响,整个村子都浸在若有若无的炊烟里。
故乡的土地是有记忆的。
老宅后院那口老井,井沿的青石被绳索磨出深深的凹槽,像时光镌刻的皱纹。
小时候总爱趴在井边,看水面晃动的天光云影,听水桶触到水面的地一声清响。
夏日傍晚,大人们用井水湃着西瓜,孩子们赤着脚在井台边追逐,溅起的水珠落在青石板上,转瞬又被蒸腾的暑气收走。
井台旁的石板凳永远是凉的,阿公摇着蒲扇讲故事时,我能看见他皱纹里盛着的月光。
田间地头藏着最鲜活的乡情。
惊蛰过后,父亲扛着锄头去翻地,泥土被犁铧切开的瞬间,会涌出潮湿的腥香。
我蹲在田埂边,看蚯蚓扭动着钻回新翻的土层,偶尔发现几颗野草莓,酸甜的滋味能在舌尖萦绕一整天。
芒种时节,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,收割机的轰鸣里,乡亲们戴着草帽捆扎麦秸,汗水浸透的后背印出深色的云纹。
有人从田头的柳树下拎来陶罐,揭开盖子,凉茶里的薄荷叶还泛着青绿。
村里的街巷是流动的画卷。
清晨的石板路还蒙着露水,豆腐西施的梆子声便远远传来。
木门吱呀次第打开,阿婶们端着搪瓷盆出门,买两块热乎的豆腐,再唠上几句家长里短。
午后的巷弄最是静谧,竹床竹椅在梧桐树荫下摆开,穿堂风掠过竹帘,捎来隔壁阿婆蒸槐花糕的甜香。
等到暮色四合,路灯次第亮起,卖糖葫芦的老汉推着车慢悠悠走过,铜铃声惊起了槐树上的麻雀。
最难忘的是年节的热闹。
腊八过后,家家户户开始晒腊肠、腌咸鱼。
屋檐下挂着的腊味在寒风中轻轻摇晃,像一串串暗红色的音符。
小年那天,母亲和婶子们聚在堂屋包饺子,擀面杖的声响里,有人往馅里偷偷藏硬币,说吃到的人来年有福。
除夕夜里,爆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