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 归处是桑麻
关灯
小
中
大
声此起彼伏,烟花在墨色的夜空炸开,照亮了孩子们仰起的通红小脸。
祠堂前的篝火彻夜不熄,老人们围坐在一起,讲着那些口口相传的家族故事。
离乡求学的前夜,母亲把晒干的艾草装进布包,塞进我的行李箱:想家了就闻闻,这是咱家院子里的味道。
火车启动时,透过车窗看见她在站台上挥手,蓝布衫渐渐缩成一个模糊的点。
异乡的日子里,每当闻到艾草的气息,眼前就会浮现出老宅后院的模样——墙角的野蔷薇开得正好,蜜蜂在花间忙碌,晾衣绳上的床单随风轻摆,像一片温柔的云。
去年清明返乡,发现老井已被水泥封盖,井台边杂草丛生。
祠堂前的青石板路换成了柏油马路,曾经热闹的供销社变成了便利店。
但走进家门,母亲照旧在灶台上煨着鸡汤,砂锅盖边缘溢出的香气,还是记忆里的醇厚。
后院的枣树又结了果,父亲踮着脚摘枣子,白发在风里轻轻颤动,恍惚间竟与当年那个在田间劳作的身影重叠。
傍晚散步时,遇见儿时的玩伴阿明。
他如今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,开着崭新的收割机在田间穿梭。
现在种地可省力多了,他擦着汗笑道,但每年插秧,我还是喜欢光脚踩进泥里,就像小时候那样。
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与远处的麦浪、天边的晚霞,共同绘成一幅流动的水墨。
村口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,树下的石磨盘成了孩子们嬉戏的玩具。
夏日的夜晚,老人们摇着蒲扇讲古,年轻人捧着手机直播家乡的美景。
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,改变了村庄的模样,却带不走渗入血脉的乡情。
它藏在母亲腌制的咸菜坛里,躲在父亲修补了又修补的藤椅中,栖居在每个游子午夜梦回时,那一缕挥之不去的炊烟里。
离乡的行囊里,永远装着故乡的月光。
无论走得多远,只要想起村口老槐树下的守望,想起田间地头的汗水与欢笑,想起灶膛里跃动的火苗,漂泊的心就有了归处。
乡情是血脉里流淌的河,是灵魂深处不灭的灯,是岁月长河中,永远温暖而坚实的岸。
喜欢昔:请大家收藏:()昔:
祠堂前的篝火彻夜不熄,老人们围坐在一起,讲着那些口口相传的家族故事。
离乡求学的前夜,母亲把晒干的艾草装进布包,塞进我的行李箱:想家了就闻闻,这是咱家院子里的味道。
火车启动时,透过车窗看见她在站台上挥手,蓝布衫渐渐缩成一个模糊的点。
异乡的日子里,每当闻到艾草的气息,眼前就会浮现出老宅后院的模样——墙角的野蔷薇开得正好,蜜蜂在花间忙碌,晾衣绳上的床单随风轻摆,像一片温柔的云。
去年清明返乡,发现老井已被水泥封盖,井台边杂草丛生。
祠堂前的青石板路换成了柏油马路,曾经热闹的供销社变成了便利店。
但走进家门,母亲照旧在灶台上煨着鸡汤,砂锅盖边缘溢出的香气,还是记忆里的醇厚。
后院的枣树又结了果,父亲踮着脚摘枣子,白发在风里轻轻颤动,恍惚间竟与当年那个在田间劳作的身影重叠。
傍晚散步时,遇见儿时的玩伴阿明。
他如今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,开着崭新的收割机在田间穿梭。
现在种地可省力多了,他擦着汗笑道,但每年插秧,我还是喜欢光脚踩进泥里,就像小时候那样。
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与远处的麦浪、天边的晚霞,共同绘成一幅流动的水墨。
村口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,树下的石磨盘成了孩子们嬉戏的玩具。
夏日的夜晚,老人们摇着蒲扇讲古,年轻人捧着手机直播家乡的美景。
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,改变了村庄的模样,却带不走渗入血脉的乡情。
它藏在母亲腌制的咸菜坛里,躲在父亲修补了又修补的藤椅中,栖居在每个游子午夜梦回时,那一缕挥之不去的炊烟里。
离乡的行囊里,永远装着故乡的月光。
无论走得多远,只要想起村口老槐树下的守望,想起田间地头的汗水与欢笑,想起灶膛里跃动的火苗,漂泊的心就有了归处。
乡情是血脉里流淌的河,是灵魂深处不灭的灯,是岁月长河中,永远温暖而坚实的岸。
喜欢昔:请大家收藏:()昔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