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章 琉璃之夜

关灯
看太孙胡闹”的冷淡;右侧则是李景隆等勋贵,眼神里满是好奇,时不时瞟向那堆砂石。

     “太孙来了!”随着太监的通报,朱允炆快步走进来。

    他没穿常服,而是换了身短打,青色布衫紧束着袖口,裤脚扎在靴子里,显得利落又精神。

     这模样一出现,刘景年的眉头就拧成了麻花,低声对身旁的同僚嘀咕:“哪有皇孙穿得像个工匠的?成何体统。

    ” 朱元璋却没在意这些,他目光落在朱允炆身上,抬手道:“开始吧。

    ” 朱允炆走到窑炉前,先伸手摸了摸炉壁,随即拿起木桌上的石英砂和石灰石,按比例倒进一个陶制坩埚里。

    “诸位请看,”他举起坩埚,对着灯光晃了晃,“这里面是寻常砂石,只是按特定比例搭配。

    琉璃的成败,一半在配方,一半在火候,就像炼丹,差一分都不成。

    ” 说着,他将坩埚放进窑炉,关上炉门,又转动旁边的风箱。

    风箱“呼嗒呼嗒”地响,炉口渐渐透出红光,先是淡红,再是橙红,最后变成耀眼的赤金色,连周围的空气都仿佛热了起来。

     朱允炆一边拉风箱,一边缓缓解释:“天地间的万物,都有自己的性子。

    砂石性硬,却怕烈火;纯碱性烈,能融硬物。

    咱顺着它们的性子来,就能让硬的变软,散的变整——这就是格物的道理。

    ” 刘景年坐在那里,原本微阖的眼睛慢慢睁开。

    他虽不信“砂石变琉璃”,但朱允炆说的“顺物性”,倒和儒家“顺势而为”的道理隐隐相合,让他一时找不出反驳的话。

    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 半个时辰后,朱允炆停了风箱,打开炉门。

    一股热浪扑面而来,众人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。

    他用长铁钳夹出坩埚,里面的砂石早已变成了橙红色的粘稠液体,像一团熔化的琥珀,在灯光下泛着灼热的光。

     “接下来,就是塑形了。

    ”朱允炆拿起一根长长的铁管,对准坩埚里的琉璃液,轻轻一吹——那团液体竟顺着铁管慢慢鼓起来,变成一个小小的气泡。

    他手腕微转,铁管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,气泡跟着拉伸、旋转,渐渐变成了一个碗的形状。

     动作虽不如老工匠娴熟,却透着一种掌控力。

    李景隆看得眼睛都直了,悄悄攥紧了锦袍下摆:他见过不少奇珍异宝,却从没见过这样“从火里捏出来”的透亮物件。

     待琉璃碗的形状定了,朱允炆将它放进旁边的退火窑,又盖上盖子:“得让它慢慢凉透,不然会裂开。

    ” 此时阁内早已没了先前的冷淡,连刘景年都往前凑了凑,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退火窑,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胡须。

     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,朱允炆打开退火窑,取出了那只琉璃碗。

     碗壁薄而均匀,通体透明,拿着它对着灯光,连对面朱元璋的龙纹衣料都看得一清二楚,连一丝气泡都没有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宫中珍藏的那些琉璃器,倒像蒙了层雾的镜子。

     朱允炆将碗递到朱元璋面前:“皇祖父请看,这就是砂石炼出来的琉璃。

    寻常琉璃含杂质,所以浑浊;孙儿的法子,就是去了杂质,留了纯净。

    ” 朱元璋接过碗,指尖触到琉璃壁,只觉得冰凉光滑。

    他对着月光晃了晃,碗里映出的月影清晰得能看见月轮上的阴影,不由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