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章 琉璃之夜
关灯
小
中
大
赞叹出声:“好东西!比西域的强多了。
” 朱允炆又拿起那盏琉璃灯罩,走到事先备好的油灯旁,将灯罩罩在灯芯上,再点燃火。
刹那间,原本昏黄的灯光像是被收拢了一般,透过琉璃罩,变成了一束明亮而稳定的光,不仅照亮了整个轩阁,连廊柱上雕刻的缠枝纹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先前用纱罩时的昏暗朦胧,此刻竟显得格外局促。
“诸位请看,”朱允炆站在灯光下,声音清朗如月光,“光明本就藏在火里,可若没有好的灯罩,火再旺,光也散了。
格物之学,就是研究怎么让‘器’配得上‘用’——小到一盏灯,能让光更亮;大到一国之政,能让百姓更安。
若是连砂石为何能变琉璃都不懂,连水流为何能灌溉都不明,只空谈仁义道德,岂不是像没有根的树,没有源的水?”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刘景年,语气里带着尊重,却也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:“刘先生担心孙儿沉溺匠作,孙儿明白。
可《大学》里说‘致知在格物’,孙儿做的,不过是顺着圣贤的路走——格砂石之理,致琉璃之知;格民生之理,致治国之知。
这难道不是圣贤之道吗?” 刘景年张了张嘴,想反驳,却看着那盏明亮的琉璃灯,又看着朱元璋手中的琉璃碗,最终只是叹了口气,缓缓低下头:“太孙所言,老夫……受教了。
” 这话一出,阁内顿时安静下来。
连李景隆都挺直了腰杆,看向朱允炆的目光里,多了几分敬畏——这哪里是“玩物丧志”,分明是“以物明志”啊! 朱元璋放下琉璃碗,目光落在朱允炆身上,眼神复杂得很。
有欣慰,有赞叹,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没察觉的郑重——这个孙子,不仅能挣钱,还能把“格物”的道理说得让老翰林心服口服,这份能力,远超他的预期。
他拿起桌上那块最大的平板琉璃,对着窗外的月色看了半晌,忽然开口:“若是把这东西镶在宫殿的窗棂上,白天不用点烛,殿里也能亮堂起来,能省多少灯油?” 朱允炆躬身答道:“回皇祖父,这琉璃的原料遍地都是,工艺也能教给营造司的工匠。
等工匠们熟练了,就能设坊量产。
不仅能装在宫里,还能卖给民间的商户;若是做得精致些,还能作为大明的特产,卖到海外去,再赚些白银回来。
” “好!好一个‘学以致用’!”朱元璋猛地一拍桌案,声音里满是振奋,“允炆,你做得好!” 这一声“好”,像定音鼓一样,敲在了每个人的心里。
那天夜里的临水轩,琉璃灯亮到了三更天。
消息像长了翅膀,第二天一早就飞出了宫门。
朝野上下都炸了锅——有人说太孙能“点石成金”,有人捧着《大学》研究“格物致知”,连先前弹劾过营造司的御史,都悄悄改了口风,说“格物之学,亦属圣贤之道”。
没人再把“格物”当玩笑,也没人再轻视“匠作之术”。
因为那天夜里,临水轩的琉璃光,不仅照亮了朱元璋的眼睛,更像一颗星火,落在了洪武朝的土地上。
往后再有人提起“琉璃之夜”,总会说:那夜的光,不是灯的光,是知识的光——是能让砂石变琉璃,能让蒙昧变清明的,实实在在的力量。
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:()大明基建录
” 朱允炆又拿起那盏琉璃灯罩,走到事先备好的油灯旁,将灯罩罩在灯芯上,再点燃火。
刹那间,原本昏黄的灯光像是被收拢了一般,透过琉璃罩,变成了一束明亮而稳定的光,不仅照亮了整个轩阁,连廊柱上雕刻的缠枝纹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先前用纱罩时的昏暗朦胧,此刻竟显得格外局促。
“诸位请看,”朱允炆站在灯光下,声音清朗如月光,“光明本就藏在火里,可若没有好的灯罩,火再旺,光也散了。
格物之学,就是研究怎么让‘器’配得上‘用’——小到一盏灯,能让光更亮;大到一国之政,能让百姓更安。
若是连砂石为何能变琉璃都不懂,连水流为何能灌溉都不明,只空谈仁义道德,岂不是像没有根的树,没有源的水?”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刘景年,语气里带着尊重,却也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:“刘先生担心孙儿沉溺匠作,孙儿明白。
可《大学》里说‘致知在格物’,孙儿做的,不过是顺着圣贤的路走——格砂石之理,致琉璃之知;格民生之理,致治国之知。
这难道不是圣贤之道吗?” 刘景年张了张嘴,想反驳,却看着那盏明亮的琉璃灯,又看着朱元璋手中的琉璃碗,最终只是叹了口气,缓缓低下头:“太孙所言,老夫……受教了。
” 这话一出,阁内顿时安静下来。
连李景隆都挺直了腰杆,看向朱允炆的目光里,多了几分敬畏——这哪里是“玩物丧志”,分明是“以物明志”啊! 朱元璋放下琉璃碗,目光落在朱允炆身上,眼神复杂得很。
有欣慰,有赞叹,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没察觉的郑重——这个孙子,不仅能挣钱,还能把“格物”的道理说得让老翰林心服口服,这份能力,远超他的预期。
他拿起桌上那块最大的平板琉璃,对着窗外的月色看了半晌,忽然开口:“若是把这东西镶在宫殿的窗棂上,白天不用点烛,殿里也能亮堂起来,能省多少灯油?” 朱允炆躬身答道:“回皇祖父,这琉璃的原料遍地都是,工艺也能教给营造司的工匠。
等工匠们熟练了,就能设坊量产。
不仅能装在宫里,还能卖给民间的商户;若是做得精致些,还能作为大明的特产,卖到海外去,再赚些白银回来。
” “好!好一个‘学以致用’!”朱元璋猛地一拍桌案,声音里满是振奋,“允炆,你做得好!” 这一声“好”,像定音鼓一样,敲在了每个人的心里。
那天夜里的临水轩,琉璃灯亮到了三更天。
消息像长了翅膀,第二天一早就飞出了宫门。
朝野上下都炸了锅——有人说太孙能“点石成金”,有人捧着《大学》研究“格物致知”,连先前弹劾过营造司的御史,都悄悄改了口风,说“格物之学,亦属圣贤之道”。
没人再把“格物”当玩笑,也没人再轻视“匠作之术”。
因为那天夜里,临水轩的琉璃光,不仅照亮了朱元璋的眼睛,更像一颗星火,落在了洪武朝的土地上。
往后再有人提起“琉璃之夜”,总会说:那夜的光,不是灯的光,是知识的光——是能让砂石变琉璃,能让蒙昧变清明的,实实在在的力量。
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:()大明基建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