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书院蓝图

关灯
琉璃之夜的流光,未随宫宴烛火烬成冷灰——那片映亮半座皇城的璀璨,像枚被温水化开的暖玉,涟漪竟顺着宫墙的砖缝漫开。

     朝堂上,御史们的奏疏里多了“格物致知”四字,墨痕里都透着新鲜;士林间,江南才子的诗笺上,竟也添了“琉璃非仙物,实乃巧思成”的句子,连笔尖都沾着几分匠人气息。

     皇太孙朱允炆的名字,一夜之间与“点石成金”缠在了一起。

     可当东宫的晨露沾湿窗纱,他正对着案上摊开的营造司图纸皱眉——图纸上,琉璃窑的火候标注得细如发丝,排水渠的坡度测算得分毫不差,唯独右下角“匠师名录”一栏,只稀稀拉拉填着三个名字,空白处像块补丁,刺得人眼疼。

     “殿下,御膳房新炖的莲子羹,还温着。

    ” 内侍捧着描金食盒进来,锦缎袖口蹭过案角的宣纸,声音压得比晨露还轻。

     他见朱允炆盯着图纸出神,指尖在空白处反复摩挲,指节都泛了白,只当是殿下还在琢磨琉璃窑的琐事。

     可朱允炆忽然抬手按住图纸,宣纸被按出一道浅褶:“不是莲子羹的事。

     你看,一座琉璃窑要三位匠师轮班盯守,若将来要修黄河水利、造新式军器、改良农家农具,这点人手够吗?”他指尖划过那三个名字,语气里藏着连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切,“昨日问营造司,说整个应天府能算清渠道路线的,满打满算不过十人——这哪里是人手少,是根儿上缺人啊。

    ” 内侍愣了愣,垂手道:“殿下多虑了,匠户自古父子相传,总能接续上的。

     “父子相传?”朱允炆轻轻摇头,目光落在窗外的老槐树上,晨风吹得枝叶轻晃,像极了前世实验室里摇曳的烛火,“个人的巧思、一时的技术,终究是风中烛火——一阵雨来就灭了。

     没有体系传习,没有人才接续,今日的琉璃再亮,明日也会被遗忘在匠户的小作坊里,连火种都留不下。

    ” 他忽然拿起狼毫,蘸饱了墨,在“匠师名录”旁的空白处重重写下四个大字:格物书院。

     墨汁晕开时,像是在空白的画布上,落下了第一笔希望。

     三日后的清晨,御书房的檀香如缕,绕着御案上堆积的奏章缠了半圈,连阳光都被染得暖融融的。

     朱元璋捏着朱笔的手刚顿在“黄河水患”的奏疏上,就听见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——不轻不重,却透着股稳劲,是朱允炆。

     果然,下一刻,朱允炆捧着一卷厚厚的奏疏进来,青灰色官袍的下摆沾着点晨霜,像是从初春的寒意里刚走过来。

     他躬身行礼时,奏疏的封皮恰好抬起来,烫金的“请设格物书院疏”六个字,明晃晃落在朱元璋眼底,像颗刚打磨好的珠子。

     “皇祖父安。

    ”朱允炆的声音比檀香还平和。

     朱元璋放下朱笔,指了指御案旁的锦凳,嘴角勾了勾,语气听不出喜怒:“你这阵子总给朕带‘惊喜’——前番是琉璃窑,后是排水渠,这次又要出什么新花样?”话虽这么说,他的指尖却悄悄往奏疏那边挪了挪——这孙子前两次没让人失望,这次怕是也有门道。

     朱允炆顺势将奏疏呈上,手指轻轻按在封皮上,像是捧着件珍宝:“前番琉璃之事,全靠皇祖父恩准,孙儿才敢试手。

     可试了才知道,格物之学是强国富民的根基,却也是无根之木——一人之力有限,就算孙儿能想出十样百样巧技,没人学、没人传,过个十年八年,还不是一场空?” 他抬眼看向朱元璋,目光亮得像琉璃:“若想让大明的巧思传下去,让百姓能靠真本事过好日子,非得有个地方专门教、专门学不可。

     这书院,就是要给‘格物’扎个根。

    ” 朱元璋缓缓展开奏疏,目光扫过“隶属营造司,非同一般官学”的条目时,眉峰微微一挑:“不考经义策论?那你要教什么?收什么人?” “孙儿要收两种人。

    ”朱允炆往前半步,语速不快,却字字清晰,像在铺一条路,“一种是会算学的——能把田亩算得丝毫不差,能把水渠的坡度算得正好; 一种是会匠作的——能把木头凿出花来,能把琉璃烧得透亮。

     不管他是农家小子,还是匠户后代,哪怕是街边修锅的匠人,只要有真本事,就收。

    ” 他伸手在奏疏的“课程”一栏点了点,指腹划过那些小字:“上午学数算、物理、地理——数算能清赋税,物理能懂器物,地理能知水利;下午就进工坊,琉璃怎么烧,水渠怎么挖,城池怎么筑,都要亲手做。

     将来书院出来的人,能去营造司管工程,能去地方修水利,能去军器监造火器……不是靠天纵奇才,是靠一套能养出人才的法子,让‘会做事’的人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” 朱元璋的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御案,檀木桌面发出“笃笃”声,像在掂量这话的分量。

    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他盯着奏疏末尾“万世之基业”五个字,忽然抬眼看向朱允炆——这孙子要的哪里是一座书院?是要在国子监、府学之外,另开一条“取士的路”啊! 这条路,踩的是千